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模式初探



1.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外部条件剖析

1.1.全球化与市场化对世界所形成的深度影响

全球化与市场化、互联网等的深度融合,导致全球生产制造行业全产业链,向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劳动力+消费市场等综合优势的国家与区域高度集中,并逐渐形成黑洞效应,赢者通吃;其中中国正在形成类似这样赢者通吃的典型。

西方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实质被分割为二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一个是攫取并控制全球产业链高端利益收割的精英上层社会,一个是被遗忘在服务型社会的中下产阶级社会;其中美国正在形成类似这样社会被高度分割的典型。

在这场全球化与市场化的盛宴中,资本和科技,作为一种超级要素,成为一种超越主权国家的博弈力量,一度所向披靡;但是当前二者之间开始呈现刺刀博弈,就是当下美国政府与全球互联网跨国公司(中国血统背景)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可以判断,超级跨国力量与超级主权国家之间势均力敌的博弈关系,将开始向着实力型超级主权国家倾斜的发展趋势,正成为大概率事件。

1.2.人类面对灾难的适应力并没有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增强

人类所面对的灾害基本分为三大典型:第一类灾害是特定时空上自然灾害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比如水灾、地灾、火灾、核辐射灾难等;第二类灾害是由非人类生命体(动物等)传播疾病载体并向接触人类传播的灾难,但人类之间彼此不造成不传播,比如狂犬病等;第三类灾害是人类之间彼此可以相互传播的疾病,比如SARS、2020新冠肺炎等。

人类所面对的第一、二类灾害,通过市场化+慈善等手段,无需强大调控能力的政府治疗体系,理论上是可以化解相关问题的;而第三类灾害,尤其是类似2020新冠肺炎这种具有高传播率、高危害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应对是最具挑战的;理论上说只有二种有效应对手段:一是需要通过极短时间周期研发出疫苗来构建接种疫苗防御体系,二是实现严格隔离控制管理来阻断传染源;但这二种措施的落地都需要有强大调控能力的政府治理体系的支撑,否则只能是望而兴叹。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类经济设施在同等灾害下所造成的破坏损失就会更大;人类物质精神生活工作条件越高,人类在灾害下所忍受痛苦的反差就会越大;人类社会科技水平发展越高,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性就越大,人类在自身自然状态下适应灾害的能力只会越弱;概括来说,在当前科技大发展时代背景下,全人类社会自身应对灾害挑战的能力是在逐渐减弱的。

1.3.信息智能社会发展将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

自由与隐私,作为西方民主社会意识领域的二大基石,在信息智能社会,将越来越面临严重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智能社会是隐私的天敌,失去了隐私的自由体系将在自我淹没中倾轧。

信息智能社会,必将大大降低社会整体性工作岗位门槛,全球各国家民族体系历史演绎出的金字塔结构,正在不可逆转的发展为矩形结构;尤其在中低端阶层社会体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在显著缩小。

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智能技术的影响,非主流非传统的社会意识工作手段,已经并将持续给相关民主国家,尤其是西方民主社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影响;美国川普总统的当选就是这样现象的典型体现,今年的大概率当选,将是这种趋势的必然延伸。

1.4.西方民主社会当前时代水土不服症状将越来越突出

人类本性是自私的,在顺境社会,人自私性一般体现为性本善;而在逆境社会,则极易转换为性本恶。

西方民主社会,实质是以契约为根本的小型政府治理模式;契约的实质无关公平与公正,而是强调特定范围内的自私、对等与公开;选举的本质,不过是一种针对候选人、群体投票率与上台执政三者之间,按照某种既定规则达成契约的形式而已。

西方的契约型政府实质是自私型政府,原则是按照选举时的竞选纲领,政府对社会与普遍民众,仅仅承担契约范围的有限责任;按选举承诺执政到位了,执政效果好,下次选举就继续执政;执政不到位,或社会形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下次选举就可能被替代;所以所谓民主化社会很难针对整个社会构建稳定、持续、前瞻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这种全球化与市场化力量面前,在当前信息智能时代面前,在已经演绎成型的当前民粹化全球格局面前,在2020全球新冠疫情这样最具危害性的人类灾难面前,西方所谓的高效契约小型治理政府,只能采取群体免疫等掩耳盗铃的无能行为,给自己蒙一块遮羞布罢了。

2.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内部基础剖析

2.1.党的统一领导为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提供了可靠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能够凝聚成主人公“我”的精神(相关内容可以在欧元君山先生所著“注目礼”中有详细论述),承载着整个中国社会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全局利益、中长期利益、历史传承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所以能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挑战,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改革创新、自我修复,成就今天中国伟业,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就是根本性保障。

随着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信息智能文明社会的快速转轨,人类社会中政治、经济、科技、自然与社会等的各种问题,将更快、更广、更深程度的交错融合,形成超级动态复杂局势,党的统一领导是冷静、果断、最优化选择来应对的全世界最为可靠的政治力量,是支撑中国推动内循环经济发展最为可靠的政治力量。

2.2.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普世价值观为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提供了深厚人民力量基础

中国之“国”不仅仅是政治治理上的国,更实质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敛传承上的国;类似人类个体一样,不仅仅是基于细胞的物质类生命体,更是有着精神意识的自我的小宇宙精灵体。

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并融在每个普通老百姓骨子中的家国情怀、与人为善、和而不同、自力更生、尊老爱幼、勤俭致富、家有所居、老有所依的常识理念,实质就是中国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是一个中国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文明延绵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尽管近年来扎根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这些普世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受到西方所谓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观的普遍冲击;但随着美国川普总统上台之后所推行的美国优先战略,撕开了西方普世价值观绝对自私、伪善的嘴脸;尤其在2020全球新冠疫情中,西方民主社会的种种拙劣表现,与我国强有力成功应对新冠疫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在自身亲历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本土普价值观的再次伟大。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所树立的中国普世价值观,既为中国社会引领全球发展信息智能文明下共享地球文明经济和倡导对应社会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推动内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源源不断的广泛民众动力支撑。

2.3.中国土地公有根本制度为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提供了关键的物质力量基础

中国土地的公有制,土地所有权、承包权、流转权、经营权的有机分离,土地基于功能、人群、地域的细分机制等创新体系,是推动中国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支撑。

人类95%的时间,是生活在特定的生存空间,而生存空间的实质是基于地球体的特定土地承载基础上,人类所打造的人造物环境;没有了土地的高效、灵活、快速、可控的使用,人类所打造适合和满足广泛人民的生存空间,就只能是空话或神话。

在中国土地制度体系及土地经济体系二大丰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为新引擎,.中国土地公有根本制度体系,将为后续中国继续打造全世界最大公共消费引擎、发展全新GPP经济体系,提供了关键性保障,为中国推动内循环经济发展,破除了地理空间上的低效禁锢。

2.4.中国特色的全产业链、基础设施、规模消费、自主货币、生产要素五大体系为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提供了创新基础支撑

中国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与勤俭创新,沉淀发展起了全球涉及第一、二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随着全球化与市场化、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等的深度融合,全产业链基本会退出普遍民众的主要就业市场,中国基于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劳动力+消费市场等综合优势的虹吸效应将进一步发挥,不管美国采取何种与中国的贸易切割政策,中国全产业链体系都稳如泰山,只会更加优化、去芜存菁,这股巨大力量必将为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力保障。

中国基于建造领域等的独特竞争优势,短短三十年来,发展或正在大力发展:以高铁等为代表的发达快捷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以特高压电网等为代表全国统一电网输送体系,以5G等为代表的高速高带宽通信体系,以南水北调等为代表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调度体系;这些先进、高效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必将为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从物质流通力、能源动力、信息传输力、水资源供给力等层面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以及当前整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实力,实质上基本构建起了全球最大人口规模的社会消费市场体系;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与智能技术等在中国社会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中国社会已基本形成了适应线上与线下并行消费、共享消费等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是后工业社会——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下的典型消费模式,社会越整体进入到这种消费模式,就越有可能推动该社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和扎根于信息智能文明时代;这样具有全新时代特点的世界级大消费市场,必将为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引擎动力保障。

尽管中国加入到WTO体系之后,全面融合到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并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关键主角之一;但是中国仍然保留独立自主的人民币货币体系,且通过强大的国际贸易、国内外双向投资体系,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为中国发展自我特色的内循环经济,并实现中国内循环经济与全球化经济成为可控的有机整体,奠定坚定的货币支撑基础。

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体系中,中国正在从国家战略、政策体系、市场体系,全面培育和打造全球前所未有的涵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的生产要素体系,必将为中国经济体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推动内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全方面社会综合环境与条件的创新力基础保障。

2.5.中国发展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决心与中国文化基因推动主流科技突破自身天花板的潜能为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提供了创新动力源泉

现有科学体系包括数学、物理等理论体系的背景逻辑,基本都是在数百年之前,计算机工具尚未出现,只存在算盘、手写等简单工具;即现代科学的基础水平整体是与算盘、手写等简单演绎工具相匹配的。

所以建立在这种工具基础之上所演绎的现代科学大厦结构体系,就类似于建设在天然地基基础上的中国古塔,其发展潜能受到很大的制约,实质已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芯片到xG技术,从数学到物理等,基本走向明星化与玄学逻辑范畴。

现代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数字化(通讯技术的本质也是一种传感器技术)的高度发展,从本质上提升了人类思想演绎工具的维度、广度与深度,这必然会导致现代科学理论大厦基础结构的彻底再造与升级;但是主流科学以形式逻辑、实证逻辑、还原论等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论,无法实现现代科学从基础维度来融合现代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数字化这样超级复杂的思维演绎工具。

中国儒释道文化体系将为现代科学基于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数字化等新演绎工具,突破现有发展天花板,提供全新的思维方法论支撑:道教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整体论等观点理论中,蕴含深刻启发宇宙起源与演绎、智能系统进化与互动适应环境等前沿受限天花板研究的思维与方法论;佛教的立地成佛(从思考“我”出发,认知宇宙,再回到“我”)、色即空理论、禅等观点理论中,蕴含深刻启发人类如何认知意识、感知、理解、情感、心理和人类超人工智能(语义理解的AI、涌现、坎陷等前沿受限天花板研究的思维与方法论;儒学的和而不同、六德(智信诚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观点理论中,蕴含深刻启发人类社会群体内在逻辑关系与群体智能等前沿受限天花板研究的思维与方法论。

此外,当前美国政府对中国自主科技界的大力封杀,撕开了西方民主社会所倡导科学无国界主义的遮羞布,是中国最广泛的民众普遍认识到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这都必将为中国推动以自主可控创新科技为支撑的内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力量支撑与保障。

3.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误区

3.1.典型认识误区之一——悲观论

“当前中国受到美国经济的制裁,中国社会目前从政府到个人、企业等,普遍都没有钱了,中国又怎么可以有钱发展内循环经济”。

这个认识误区在于把“没钱投资”、“没钱消费”,与“预期不敢与不知道如何投资”、“未来不确定所导致的延期消费”等混为一谈,中国当前情况就是属于后者。

“中国科技体系没有原创,一旦美国切断中国从美国引进先进科技的渠道,切断美国培养中国人才的渠道等,中国就会被打出原型等”。

这个认识误区在于:一是当前全球科技发展实质已经进入到科技与人类社会经济产业化结合的天花板;二是大部分前沿创新科技从AI到量子计算等,实质是一场被狂热化误导的科技产业庞氏骗局;三是现在所有的这些前沿创新与第一产业、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内容没有实质关系;四是现有的深度学习、自然语言、脑神经芯片、量子计算等,都无助于第一、二产业体系中相关根本技术体系的突破。

中国在某种意义上不是缺乏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科技创新和成果技术体系,而是中国主流社会受西方发达社会科技发展论思维影响的余毒太深不能自拔而已,对中国本土有价值的科技认识不到位而已。

3.2.典型认识误区之二——转移论

“发展内循环经济发展,就是要把中国经济建设热点,包括各种产业链体系,从沿海城市转移到内陆城市”。

这个认识误区在于,把中国内循环经济等效于中国内地区域经济,这是一个国际笑话;内循环的本质在于经济的需求与消费体系的源头是中国内部所激发的,还是基于外部所转移的。

“内循环与楼市是相冲突的,发展内循环就是要抑制楼市的发展转而带来非楼市消费”。

这个认识误区在于:一是把楼市与消费脱离,似乎发展楼市就不是消费;二是对于真正有钱人来说,购买多少房产与是否进行其它非房产消费没有太多关系,其原因要么就是这些人群的其它消费已经饱和,或者是其它消费类型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而已;三是严重忽视了近二十年中国房地产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压舱石这一重大角色与历史作用。

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不是不发展房地产经济,而是进一步优化房地产经济的格局,这是房地产经济经过野蛮发展阶段之后的必然阶段,将继续在三大层面推进房地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①将房地产增量价值转移到存量价值实现层面。

②持续发展市场化高端投资型房地产市场。

③2020新冠疫情只会增加中国普遍民众对购买房私有地产、大面积居住房地产等的刚需;因此关键是构建一套好的引导监管体制,扼杀掉投机房地产市场,大力优化刚需房地产市场。

3.3.典型认识误区之三——新基建论

“发展内循环经济,就是大力推进中国的新基建投资”。

一方面,新基建只是中国推动内循环经济的关键引擎之一与支撑基础,新基建并不等于内循环经济,新基建能不能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反应,则是另外一回事;假如当时中国发展高铁,没有形成中国的自主高铁技术,则当前针对高铁的新基建项目,实质只能是成为驱动相关技术提供方经济体的发展引擎。

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各界对新基建的建设内容与路线图,普遍存在不少理解误差,新基建实施路线一旦走偏,不但不会助力于中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成为拖累内循环经济的包袱;在“5.1”节中将详细论述新基建如何来推动中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

4.中美发展内循环经济对比剖析

4.1.内循环经济的实质剖析

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关键着力点是在于创造消费;创造消费的前提是社会普遍民众能够具有稳定的预期收入;对于普遍民众来说,预期收入又主要源于就业;而就业体系源于投资与需求激发出更多的企业主体等;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

美国的内循环经济体系,就是上述内循环经济内在逻辑的现实体现;中国下一步催生自主的内循环经济,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4.2.美国的内循环实质剖析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源源不断的社会需求引导和新兴产业及资本市场发展引导。

其次,通过美联储制度创新、美国资本金融市场创新,不断释放美元的流动性,推动产业所处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并形成源源不断的市场投资与利益收购。

再次,通过不断发展的产业资本带动就业市场充分发展;通过破产与失业金制度,为社会广泛民众提高基本保障(2020新冠疫情期间,美元大放水,发放形形色色的救济金就淋漓尽致的演绎了这一现象);在这二种制度交替作用下,为广泛民众提供了持续较高水平的社会生存和消费能力保障。

最后,这种普遍社会民众的持续较高水平生存和消费能力,源源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可持续的全球性超级买方消费市场;这种消费市场反过来又可以推动美元流动、产业资本市场的发展。

以上四个逻辑循环与交替耦合作用,形成了美国强大的内循环经济体所赖以持续运转的基础逻辑。

依据作为全球储备货币作用的美元、全球性超级买方消费市场的二大市场作用力,依据高度发达的科学、教育、文化、自由思想的四大软实力,依据军事与经济制裁的二大硬实力,推广世界经济以美国内循环经济为中心打造全球化的外循环经济体,为美国周期性对世界经济剪羊毛,提供了结构性保障。

4.3.美国内循环经济结构与全球化外循环经济结构面临巨大挑战

在2008年之前的美国时代,美国就是通过平均8~10年周期的经济金融危机,来动态调整和平衡内循环经济与外循环经济的比例,实现美国的全球性剪羊毛。

当前,美国的内循环经济结构与全球化外循环经济结构二大体系的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自2008年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美国自身试图动态调整和平衡内循环经济与外循环经济的一切努力,变得那么力不从心,归结起来有四大影响因素:

①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下,生产制造业的产业链体系只会更加积聚化,生产制造业等劳动就业市场一旦处于产业高端阶段时,则只能是单行线、不可逆再回到产业低端阶段。

②影响产业链转移的模式,已经向技术+资本驱动向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劳动力+消费市场模式转变;比如中国的生产制造全产业链格局就很难再被跨国资本所全面撼动。

③中国基本成型的半内循环半外循环经济结构,强有力削弱了美国拟定通过周期性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来动态调整和平衡内循环经济与外循环经济的一切努力。

④2020全球新冠疫情的严重传播,撕开了一个美国中存在二个完全不同相冲突社会逻辑结构——子美国的遮羞布,更是破坏了遗忘在服务型社会的中下产社会的那个美国的生存之道,反口罩、反隔离,要接触、要工作与自由,成为了社会普遍民众的基本呼声;严重的破坏美国内循环经济的根基——由美国社会普遍民众所凝聚起来的全球超级消费买方市场。

美国的内循环经济结构与外循环结构平衡的出路,未来只有借助于中国的内循环经济结构作为平衡锚和砝码;只有美国主导的内循环经济结构+全球化外循环经济结构,与中国主导的内循环结构+一带一路外循环结构,二者良性竞争与融合,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的世界经济才是有前途的,这也是欧美发达国家摆脱困局的唯一机遇。

4.4.中国当前正处于独特的半内循环半外循环经济态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在以美国内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全球化外循环经济中,因为自身独特条件以及特定历史阶段全球局势的综合影响,诞生了半内循环半外循环经济态。

中国当前所处半内循环半外循环经济态的基本特点是:

①深度参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外循环经济中,基于中国在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劳动力+消费市场等综合优势,短短几十年聚集了全球性生产制造行业体系的全产业链,形成了大量的国际货币盈余,这种盈余理论上是中国参与美国全球化外循环竞争的信用资产;整体形成支撑中国稳定的半外循环经济结构。

②中国基于独特的五年一度的五年国家规划为指导,充分利用市场化与外资引进手段,持续大规模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基础设施环境,为中国生产制造领域全产业链体系的强大提供了关键性支撑,形成中国半内循环经济结构的一大支柱。

③中国基于土地的公有制与房产私有制的有机结合,并充分激发中国社会普遍民众对家有所居的传统文化思维,通过房产所有权与可交易制度及交易市场的打造,房产开发中预售制度与购房首付分期还贷制度等,大大释放了人民币与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形成中国半内循环经济结构的又一大房地产经济支柱。

4.5.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所需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

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必然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发展道路(地球资源承载力体系、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以及与中国独特体系的结合,将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独一无二的千年机遇),纵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各国的历史发展经验,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需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幸福感原则:内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是以实质性提升中国广泛民众的幸福感为基本目标。

就业原则:内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是以不断提升中国广泛民众就业率为立足点,以实质性形成中国国内更广泛不同群体之间的体力工作与智力工作之间的循环服务支撑体系为方向的发展新格局。

自主效能原则:内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是实质性提升中国国内自主科技、土地、水资源、能源、设施等的自我主导性的开发与利用效能、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主可控原则:内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是避免中国对外部具有依赖性的消耗性资源、消耗性能源和支撑关键技术等的需求,出现同步的显著性增长,确保中国内循环经济良性发展不受外部科技经济要素等的约束与制约,由内部自主能基本解决。

4.6.对驱动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关键引擎——消费模式的剖析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最终均将归结为去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而人类的需求,从物质耗散特征角度,可以分为三类典型需求:①一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②多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③非物质类耗散需求。

在当今社会,一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的典型类型有:水、食品、清洁性用品、动力类能源物质等;多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的典型类型有:衣服、设备、装备、工具、设施、建筑物等;非物质类耗散需求的典型类型:体力服务(保健、看护等)、脑力服务(教育、培训、设计等)、载体服务(交通运输等)、场景服务(宿、办公等)、虚拟服务(网络视频、直播等)等。

显然,可以大致测算出,一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所占的人类总的需求的比例,当前不会超过20%,甚至会更低;而且由于受到人类自身生命逻辑的限制,这个总量的增长是存在天花板的;这就是说,当今社会人类需求总量中,绝大部分比例都不是属于一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范畴。

普遍民众幸福感,实质来源于更多方面需求的满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普遍民众更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将与一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无关;只要与一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无关,理论上说无论如何推动社会需求的发展,实质是不会受到物以稀为贵的条件制约的,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可以无限上行的基础逻辑所在。

所以,关键是找到一种广泛的社会化合作方式,在维系一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大力推动社会其它需求的极大发展,在就业与幸福感之间形成平衡与闭环。

在信息智能文明社会,发展新型数字服务经济,实质就是脱离一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的制约,推动发展各种可以增加幸福感的就业体系:①面向网红直播类(以中国文化传播为内容等)的视频互动职业;②面向个体美发、美甲、美容等需求的美颜职业;③面向职业病与亚健康的理疗保健职业,面向设施、工具共享需求的经纪管理职业;④面向家庭生活需求的家政职业;⑤面向社会养老需求的护理与陪伴职业;⑥面向孕育需求的护理与关爱职业;⑦面向少儿需求的看护职业;⑧面向学生需求的私人家教职业等。

在这种就业逻辑的支撑下,每个普通民众,都会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自己的就业充实生活和获得相应财富;通过自己的就业财富支撑自己各种非一次性消费需求的满足;理论上几乎可以为每个民众提供相应的就业可能,并满足每个民众实现幸福感的所需,推动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真正回归的幸福感原则。

4.7.推动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的五大着力点

充分释放存量:通过制度化、市场化,创新化、透明化、信息化等的手段,全面推动中国经济体释放存量:从存款到存量房产,从闲置固定资产到闲置设施,从闲置劳动力到闲置科技资源等等,增加就业体系,增加幸福感供给量。

布局中长远增量:充分结合信息智能文明与中国体制之间同频共振的优势条件,大力推进自主科技创新、自主社会管理创新、自主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新基建,为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布局中长远核心增量。

构建优化再分配量:通过制度化、市场化,创新化、透明化、信息化等的手段,充分发挥中国体制优势,在互联网+数据+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有力支撑下,通过新型GDP体系等的制度创新,构建与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优化再次分配体系。

激发补齐非一次性物质消耗增量:通过制度化、市场化,创新化、透明化、信息化等的手段,从老百姓的基本幸福感追求出发,在大量释放存量的基础上,支撑激发补齐老百姓的非一次性物质消耗增量。

创新时代引领增量:基于信息智能文明时代的成长、教育、工作、生活等的新特点,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创新内循环经济量,创新引领时代增量。

5.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5.1.创新“新基建”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的国家竞争力引擎[1]

“新基建”必须从内容与形式上推进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重塑中国参与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新基建”应属于社会发展的基础需求,或国家战略性需求,或未来全球相关国家发展所需。

二是“新基建”应是具有长期基础性使用价值,而不是短时间几年内就会被替代的产业体系。

三是“新基建”应能够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带来实质性、主导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四是“新基建”应能够有利于转化和推动中国自主核心竞争力要素等沉淀与发展,包括:①具有自主原创内核和整体产业链转型升级再造解决方案能力领域,而不是嫁接在国外核心技术之上的所谓创新技术产业体系;②能够发挥中国历史文化精华有效传承价值,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相匹配的体系等。

从“新基建”的基本特点出发,当前适合推动 “四大类新基建项目”,即“基础大数据建设”、“基础大设施建设”、“基础大文化建设”、“基础大科研建设”。

5.1.1.“基础大数据建设”类“新基建”项目

“基础大数据建设”项目应属于发展内循环经济推动“新基建”的首选建设项目类型。

“基础大数据建设”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基于中国陆地及海洋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域,从高空数公里到地下数公里的空间尺度上,基于大气、水体、地表、地物、地质等,结合中国地质、测绘、气象、海洋、地震五大国家局所形成的历史数据,并结合新一代工业测绘和物探采集设备等所全方面采集的多方面高精度原始数据,深度结合建筑物BIM全流程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矢量化、对象化、属性化、拓扑一致化的整体性一体化数据加工与建模,形成“数字中国的基础大数据”体系,进而为真正打造面向全球的“透明地球”奠定基础。

5.1.2.“基础大设施建设”类“新基建”项目

“基础大设施建设”项目应属于发展内循环经济推动“新基建”的第二类重点建设项目。

“基础大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按照工程全生命周期BIM化应用、数字孪生工程体系和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等的发展要求,所推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领域。

“基础大设施建设”项目所涉及的重点类型包括:战略性区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战略性水资源优化调度工程、战略性垦区精准农田建设工程、战略性河湖综合修复工程、战略性公共油气资源管网设施建设工程、战略性公共铁塔设施建设工程、战略性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工程、战略性海洋支撑设施建设工程等。

在探讨“基础大设施建设”项目时,要避免一个认识误区:现有基础设施+物联网+人工智能刷脸+视频无线支付等,不属于“基础大设施建设”;这些应该属于主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新市场”发展范畴。

5.1.3.“基础大文化建设”类“新基建”项目

“基础大文化建设”项目应属于发展内循环经济推动“新基建”的第三类重点建设项目。

“基础大文化建设”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从持续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华优秀传承出发,按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全方面推动中国文化精华传承工程体系的建设。“基础大文化建设”项目所涉及的重点类型包括:

①中国各地各民族特色文化工程。涉及地方方言、习俗、特技等文化传承的调查、数字化重建、文化传承接班人教育、传承文化互联网传播等建设内容。

②中国各地文物场所保护再现工程。涉及各地三级以上文物场所修复保护、数字化重建、互联网数字化虚拟旅游与教育等建设内容。

③中国古典典籍文字工程。涉及中国历史数千年所流传的各类典籍,以及医学、族谱、乐谱、工匠等领域的著作,实现其全部的体系化建设、数字化重建、互联网数字化阅读与教育等。

5.1.4.“基础大科研建设”类“新基建”项目

“基础大科研建设”项目应属于发展内循环经济推动“新基建”的第四类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其基础性科研地位,或者属于市场不可购买的特定行业一体化技术的系列发展技术,而构成一类特殊的“新基建”项目。

“基础大科研建设”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支撑与“基础大数据”建设及产业化应用相关的具有战略前瞻性的基础科学、重大实验设备、重型产业关键技术、新型产业链关键技术等具有公益属性的研究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

“基础大科研建设”项目所涉及的重点类型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建筑设计智能装备、建筑施工智能装备、点云逆向建模智能装备等新一代工程样机或设施设备等的建设。

5.2.创新国家生态GDP计量支付体系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的财富优化再分配引擎

5.2.1.现有 GDP基本概念与实质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国家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3]。

现有 GDP的实质是度量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核心指标,是国民经济产业实际发展水平的结果的体现,实质可以称之为“产业GDP”。

5.2.2.创新发展四类新型GDP计量支付体系

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导要求以及信息文明智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趋势特点,中国在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可以大力创新四大GDP体系的发展:

一是生态GDP,以水质量、土壤质量、空气质量以及绿色覆盖比率等为控制指标,计算全国各市县的生态承载力健康水平;并基于生态承载力健康水平直接计算出对应的生态GDP产值,并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对应的财富;包括水生态GDP、土生态GDP、气生态GDP、绿生态GDP四大典型子类。

二是数据GDP,当前数据已被国家与社会确认为生产要素,而且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土地作为有形要素、数据作为无形要素,将会逐渐发展为生产五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中的两大最基础要素;全国各市县按照1:100~1:500比例尺将所打造的大区域集地质、地表、地物及建造物等于一体的高精度多源的“基础大数据建设”新基建类PPP项目,必可发展成为继土地财政之外的新一大数据财政来源,即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与国家相关战略相匹配的新型数据GDP体系。

三是文化GDP,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人类的底蕴与隗宝,可以依据各市县针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等的实施工作,构建相应的数字化评估体系,基于数字化评估结果计算相应的文化GDP产值,并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对应的财富。

四是创新GDP,以各市县所推动的各种创新工作,包括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产业转型创新工作、自主研发创新工作、国家战略及政策地方落地实施创新工作等,构建相应的数字化评估体系,基于数字化评估结果计算相应的创新GDP产值,并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对应的财富。

5.2.3.基于新型GDP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的财富优化再分配引擎

所创新发展的四大GDP体系,将全面超越既有“产业GDP的内涵”,并通过新型GDP直接构建财富计量支付体系,实现社会财富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导要求进行优化再分配的重大引擎,推动全民共享国家GDP整体发展成果,实现财富优化再分配,推动新型GPD成为支撑内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性引导引擎。

5.3.创新中国教育体系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下新型数字服务经济的民众广泛就业引擎

5.3.1.以发展内循环经济态为牵引变革创新国家整体教育体系

积极应对信息智能社会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进国家整体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创新:

一是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高等教育前期全阶段,全民第一次职业教育全免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学生优惠贷款支撑规模等。

二是大力推进终生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重点发展各类新型数字服务职业教育:面向网红直播类的视频互动职业教育,面向个体美发、美甲、美容等需求的美颜职业教育,面向职业病与亚健康的理疗保健职业教育,面向设施、工具共享需求的经纪管理职业教育,面向家庭生活需求的家政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养老需求的护理与陪伴职业教育,面向孕育需求的护理与关爱职业教育,面向少儿需求的看护职业教育,面向学生需求的私人家教职业教育等等。

5.3.2.以中国教育体系创新工作为抓手大力发展内循环经济态主体性增量——新型数字服务经济

以中国教育体系创新工作为抓手,充分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发展数字网红直播经济、数字养老经济、数字保健经济、数字共享经济、数字家政经济、数字幼儿经济、数字美颜经济、数字休闲经济等的新型数字服务经济,将其打造为中国内循环经济态的主体性增量经济。

5.3.3.新型数字服务经济将是内循环经济态下民众广泛就业主战场

随着第一、二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必将带来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的全面转型升级,这些领域的民众就业机会不但不会增加,而且只会减少;转型之后的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的第一、二产业,将不再成为广泛民众的主要就业市场。

在信息智能文明社会下,数字网红直播经济、数字养老经济、数字保健经济、数字共享经济、数字家政经济、数字幼儿经济、数字美颜经济、数字休闲经济等的新型数字服务经济,将为广泛民众提供广泛低门槛的就业机会。

5.4.推动中国内循环经济态发展的几点实际举措

5.4.1.创新社区新文化经济模式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的社会数字生活引擎

从2020新冠疫情对全世界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社会在自然灾害、疫情等困境条件的非短期生活,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安全控制单元;因此基于社区基本安全控制单元所打造 的社区经济,在信息智能文明时代将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内容。

创新社区新文化经济模式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的社会数字生活引擎的基本思路是:①基于社区打造快速高带宽(5G)局域网;②基于社区快速高带宽(5G)局域网,打造社区虚拟文化娱乐服务经济;③基于社区快速高带宽(5G)局域网,打造社区虚拟购物、体验式购物服务经济;④基于社区快速高带宽(5G)局域网,打造社区虚拟体检、健康保健服务经济;⑤基于社区快速高带宽(5G)局域网,打造分布式柔性定制工厂经济;⑥打造社区幼儿园经济、社区养老互助经济等。

5.4.2.创新存量资产价值流动性制度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的民间资本投资引擎

通过制度化、市场化,创新化、透明化、信息化等的手段,创新存量资产价值流动性制度,大量释放中国国内经济存量,激活闲置与沉睡资源,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的民间资本投资引擎。

建立面向以家庭为单位的平均人口存款利息递减模式:①凡是家庭个人平均的固定资产+存款大于某个阈值,递减利息、直至负利率,挤兑高资产家庭放弃存款,加大存款转向社会投资;确保保护少存款家庭从银行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

建立企业与家庭海外资产的严格登记与监管制度,对现有海外资产进行系统申报与普查:①凡是海外资产大于国内资产的,则海外资产超出国内资产部分,则需支付一半额外所得税;②新向海外投资或转移资产时,要确保国内总资产大于累计海外资产水平。

针对多房产家庭、多固定设施企业,建立地区家庭个人平均房产使用标准与企业职工个人平均房产使用标准,凡是家庭总房产与企业所有或租赁地产对应的实际使用个体平均水平,大于国家标准的,大于部分收取相应的空置率税;凡是家庭房产、企业地产被用于社会出租使用的,则不纳入到相应建筑面积的统计;国家在建筑设施出租领域出台优惠政策,并减免或减少房产交易税;积极推动建筑设施向社会实际需求者转移,促进房产的广泛使用,全面提升缺乏老百姓的幸福感。

5.4.3.创新资本市场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的新金融资本融资引擎

通过制度化、市场化,创新化、透明化、信息化等的手段,积极打造面向高财富社会群体的严格监管的高风险、高收益型的科创板资本市场。

通过制度化、市场化,创新化、透明化、信息化等的手段,积极打造面向低收入社会群体的严格监管的稳定回报的主板资本市场。

通过制度化、市场化,创新化、透明化、信息化等的手段,打造向高财富社会群体的严格监管的长期投资中高市场收益的信托资本市场。

5.5.创新科技体制打造驱动内循环经济态的科技产业化引擎

5.5.1.提升与转变中国科技界管理体系机制与思维

国家科研投入产出比严重不匹配,以SCI论文为纲,以西方技术流派为评估准则,往往将创新研究、研究方法论与西方科学主义混为一谈;只要是带公式的、西方科学家积极关注的就代表了先进科技:

①以中医为例,中医虽然不是西方科学主义概念范畴的科学,但它是很有价值的知识技术体系,也是可以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创新的。

②以近10年国内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例,社会投入相关的资金数以万亿计,但是所产生的创新价值及产业化能力却非常有限。

③以地质建模为例,其作为超级复杂系统的建模技术,属于智能建模技术的皇冠,西方不重视、技术成果原理与西方不一致就不属于先进成果,中国地质建模领域十多年来,几百亿的研发与建设实质都陷入形象工程、花瓶工程而已。

全球2020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面镜子,主流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AI技术与智慧城市技术表现得如此无能为力,而中医的辨证应用治疗却发挥了独特作用,充分验证了现有科技研发体系中的不足与缺陷。

中国科技界的管理体系不改变管理思维,不打破唯西方论、为SCI论;中国科技界的管理机制不变革与现在科技发展本质规律和中国自主真实科技资源相结合,不改变按由行政确定科技方向,由外行知名专家评审内行自主科技的等做法,中国自主科技的有序发展,仍然会是步履艰难。

5.5.2.创新发展中国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发现、评估等一体化机制

当前中国科技体系实质是全盘遵循由西方主导的主流科学针对基础理论、研究方向、发布体系、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流程与标准来执行的;主导中国科技体系的专家、行政官员,实质都深受西方哲学思维、方法论、思路、工作思路等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国整体科技研究软件环境下,推动中国自主科技体系,实质是困难重重的。

其实,一方面中国本土并不缺原创科技、巨大价值的产业科技;另一方面,本文“2.5.”节剖析了主流科学实质已经走向天花板,而推动科学研究自身突破瓶颈的钥匙,实质在于如何与中国文化基因的有机结合。因此当前的关键是,如何为中国本土科创者们,营造一个在中国可以简单化、流程化的发展与发现自主科技研发团队、自主科技研发技术的机制。

因此,中国需要全面创新建立起自己的战略科学家培养、发现、评估等一体化机制[9]:“战略科学家有两层含义:一是战略层面的科学家,他们既能深耕专业、上下求索,又能跳脱专业、总揽全局,在对学科专业发展历史、现状与前景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开拓性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引领专业发展方向。二是科学领域的战略家,一方面能够站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洞察时代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及总体趋势,着眼拓展和维护国家现实需要和根本利益,对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先驱性思考,形成具有科学内涵并能用于指导科学实践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能够树立自己在某一科学领域的权威性身份,在统领学科发展基础上,带领科研同行一起,为国家科技事业创新发展作出群体贡献。”

5.5.3.创新发展中国自主原创科技的培养、发现、评估等一体化机制

创新培育发现机制:①选拔中国工程院与科学院数千院士中少于70岁的院士(特定院士经自己申请可以放宽年龄)作为自主科研导师;②每个自主科研导师,在全国各基层科研单位与民营科技公司,免费进行科技扶贫,代表国家选拔并指导至少二个可以全力以赴扎根于基础研究与创新研究前沿的基层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但不允许是自主科研导师的子弟兵或有经济利益相关者;③则在中国至少可以选拔出3400个创新团队,如果按10%的成功率计算,则可以获得340个关键创新团队;④如果把院士级人物扩展为全国大学、科研机构处级以上的领导范围,如果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哺育创新团队,这将打造何等的创新规模和可能的发展前景。

创新发现评估机制:建立全面中国自主科研立项后PK制:①国家各个部门所设立科技类项目,不管是科技部门还是企业,只有是属于科研类经费,一经确定,相关科技项目主持者都需要接受来自中国国内挑战者的挑战;②;所设立的任何科技项目,在中期评审会最终评审时,都需要接受国内同行的挑战;③中国国内任何科技团队,针对所设定科技项目(纯基础性项目除外)的实质性研究内容及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如果自我的成果水平,在实际测试或应用中已经证明优于所立科技项目,自动获得所立项目的60%的科技经费。真正建立起以全面的成果(应用性)来论证科研好坏的结果驱动评估机制。

创新评估扶助机制:针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创新技术体系,构建后补贴机制:①能够全方位向民营企业敞开、向自由科技工作者敞开;②允许企业按照市场产业发展需求,由企业自主立项,向国家相关科研主管部门备案;③待研发企业取得实质性成果,并开始产业化应用后,再由企业向国家申请专项补贴;④补贴模式是,在一定的产业化周期内,确定单位产业化应用补贴额,再结合实际的市场产业化量计算,实施相关科技研发补贴。

针对优选中国自主科技成果,动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与社会产品服务准入政策等,为相关自主科技成果,提供全面、深入的产业化的应用场景。

6.中国内循环经济态的新型城镇数字家政服务经济模型研究

6.1.新型城镇数字家政服务经济模型基本框架

以家庭基本服务需求为内容,以中国央行新推进的数字货币为结算货币,打造特定家庭服务互联网共享平台,围绕社区、学校、商店三大场景为主要活动点,全面创新发展城智新型数字家政服务经济:

①建立家庭需求的标准化分类体系:包括【送孩子上学】、【放学接孩子】、【放学后照看幼儿】、【家庭卫生清洁】、【家庭餐饮烹饪】、【家庭老人照看】、【家庭小孩照看】、【家庭孩子课外作业辅导】、【家庭孩子特长培训】、【家庭孩子晚上陪伴】、【家庭购买食物】等。

②建立家庭需求的等效支付体系:以数字货币计算的家庭对等服务提供等效支付、家庭共享工具设施特定周期使用等效支付、家庭所有商品购物券等效支付、家庭所有餐饮券等效支付等;简单说就是购买家庭需求服务者可以用采用等效支付来进行兑换。

③针对每类家庭,按照所处城市的基本经济水平以及具体服务社区与路径等的真实情况,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收费清单,并预先计算出每个家庭对应需求服务项的具体收费,且收费价格基本不变。

④有服务需求的家庭,在互联网共享平台进行身份注册、认证,动态登记或取消自己的需求;每个家庭需求,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获得对等服务;服务提供者获得的收益为数字货币,存入服务提供者在央行认可商业银行机构所注册的数字货币账户。

⑤有服务需求的家庭,既可以是单一需求者,也可以是向其他家庭服务需求的提供者;家庭服务提供者也可以是单一服务提供者。

⑥家庭服务互联网共享平台,组织家庭服务需求方与家庭服务方,按照固定周期(比如每半年)进行一次清理计算;凡是家庭服务需求方所拥有的数字货币资产为负,则必须向其家庭数字货币账户,补充人民币资产,或通过家庭需求等效支付体系补充数字货币资产。

⑦针对家庭服务中每项交易,国家按照特定税率收取相应税费;互联网共享平台按照相关约定收取优惠服务费,或者是依据相关家庭在互联网共享平台上的消费量水平进行减免。

⑧国家、地方政府部门或组织,针对特殊家庭或工作者,直接在对应家庭服务数字货币资产账户上,预存相应数量家庭服务数字资产,用于购买相关的家庭需求服务。

⑨国家出台新的社区管理制度,支持在各个社区物业中预留特定物理空间,用于优惠支持【放学后照看幼儿】、【家庭孩子课外作业辅导】、【家庭孩子特长培训】等的社区公共场地所需。

⑩对于家庭服务提供者来说,可以是一次提供多个同类服务,比如一次把周边多个孩子送到学校,同一次把多个孩子接回到特定小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社会各类家庭服务的效率,减少交通与能源的不必要重复耗散,提高参与家庭服务者的工作效率等。

中国十四亿人口规模,按照平均四口之家计算有3亿多户家庭;考虑农村与城镇的差异,简单按照60%的城镇家庭折算,则实质有近2亿家庭具有不同程度的家庭服务需求;以每天每个家庭平均新形成200元家庭服务需求,则基于此所新增的经济产值,未来整体可以达到每天600亿人民币产值,每个月将达到18000亿新增GDP,每年将达到20多万亿的新增GDP;一旦家庭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则每个家庭每日从家庭服务200元到达600元,则每年中国家庭服务新创GDP规模将达到60多万亿元;2019年中国总GDP大致为99万亿,以此为基础计算,则未来10年内,每年可为中国GDP增长提供4.8增长率,几乎可以再造一个黄金十年的中国发展机遇期。

新型城镇数字家政服务经济模型,目前仅仅只是考虑到城镇化家庭需求服务所带来的新增经济发展部分;如果再考虑到农村家庭数字家政服务经济,社会共享数字旅游服务经济、美女美颜数字服务经济等等,则在中国将可以打造出何等规模的新增经济GPD。

6.2.发展新型数字家政服务经济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社会已基本形成了适应线上与线下并行消费、共享消费等的消费习惯,为发展新型数字家政服务经济模型,提供了现实基础,无需培育相关市场消费习惯。

解决家庭现有的各种刚需问题,是制约当前社会家庭幸福感的除了房子之外的主要因素所在;发展新型数字家政服务经济模型,系统的解决这类家庭刚需问题,而且完全是由国内需求激发与需求满足之间供给平衡的内循环经济体系,遵循发展中国内循环经济所需的幸福感原则与就业原则。

发展新型数字家政服务经济模型,基本不会增加一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量,只会针对多次性物质类耗散需求和非物质类耗散需求的优化利用,遵循发展中国内循环经济所需的自主效能原则与自主可控原则。

综上所述,完全符合发展中国内循环经济的四大基本原则,发展新型数字家政服务经济模型是完全可行的、科学的。

6.3.新型数字家政服务经济模型的产业化落地路线图

首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套餐,包括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家庭服务的制度等。

其次,中国本土相关领先互联网科技公司,与政府相关机构筹建家庭服务互联网共享平台。

第三,相关社会行业组织与家庭服务互联网共享平台,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下,制定各地区家庭服务数字标注及收费标注体系。

第四,以社区、学校、商店三大场景为切入点,快速推广、发展、普及新型数字家庭服务业务。

最后,以家庭服务互联网共享平台为载体,构建面向家庭其它需求的粘性服务商业模式与广告推广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基础大数据建设刻刻不容缓,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BIM数字产业分会内部刊物《数字经济》

[2] 《对中美发展自循环经济的思考》

[3] [国内生产总值(GDP)],百度百科词条

[4]《注目礼》,欧阳君山著

[5]《对2020全球性新冠肺炎黑天鹅演绎的思考》

[6]《货币QE建模与戏说2020美元病毒QE宿命》

[7]《科学与阴阳五行建模•中医与新冠肺炎治疗》

[8]《“3D+大数据+智能”使能技术研究报告》

[9]《为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新华社客户端,2020年09月03日

发表我的评论

Hi,请填写昵称和邮箱!

取消评论
代码 贴图 加粗 链接 删除线 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