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Maker
2022年5月
综述
一、中国双碳战略思考
中国双碳战略历史定位: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标志性工程;是以一带一路为主线、以碳中和经济为基本形式引导的新一代全球化框架;是探索与地球和谐共生、健康适用碳中和生活方式的互助社会主义灯塔。
人类社会碳中和结构第一性原理:形成两大排碳与两大吸碳行为平衡结构和一对能源供需平衡结构。
中国双碳战略落地关键要形成六大平衡:地球生命群体吸碳与排碳平衡;稳定优质规模清洁能源与国家稳定刚需供给平衡;规模优质分布式清洁能源与规模制造业需求供给平衡;一般清洁能源+蓄能与一般社会需求供给平衡;小体量分布式社会刚需与分布式稳定清洁能源供给平衡;社会整体碳中和缺口需求与物化生人造吸碳对冲平衡。
人类社会碳中和,是社会整体及全过程碳中和最优,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局部最优形成根本差异。改变人类传统消费生活方式,从终端消费体系核定碳入手严格落地双碳,倒逼从交易、物流、生产等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遵循双碳战略。
从终端消费体系入手核定碳,彻底改变了西方发达国家从生产端核定碳的基本逻辑,为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聚焦双碳文明,兼顾自身发展权利,提供了全新国际准则。
二、双碳战略落地路线图
(一)规划构想
中国双碳战略落地是人类社会长河中一场最伟大社会变革工程,需从最终结果出发,按照2030与2060二个关键节点,划分为近、中、远三期,因地制宜采取对策,推进双碳战略落地与实施。
近期(2023~2025),加大双碳落地体系碳中和分区等的规划、立法调研工作,以及相关科技攻关规划与立项工作。
中期(2026~2030)启动七大双碳战略社会化样板工程:双碳战略城市再造、双碳战略新农村建设、双碳战略制造业再造、双碳战略固碳再造工程、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一带一路全球工业链碳中和一致伙伴行动国际试验区,以及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
远期(2030~2060)基于中期样板工程基础上,全面落地中国碳中和行动纲领。
(二)七大双碳战略社会化样板工程
(1)双碳战略城市再造工程
定位中国城镇化三个时间点2000、2025、2030年,按照碳中和落地倒推要求,推进城镇建筑重建与改进。
基于城市经济与人口分布规律,遵循双碳落地能源供需优化组合原理,再造城市整体规划体系。
(2)双碳战略新农村建设工程
突破权属划分土地块限制,打造数字土地所有权,基于地形与土壤属性进行精准农田土地分块与种植,结合数字底座技术与AI技术打造精准农业。
建设中国乡村为“碳中和区”:乡村用电设备均采用属地分布式清洁能源与蓄电,以及少量高质燃煤能源,与乡村非农耕区植物固态形成碳对冲。
推动乡村普遍建设“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学习体验基地”与“智能+低碳+人工生活农村体验基地”;体验回归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消费为内涵的简朴适用体验生活模式,推广中医互助保健服务;体验回归无智能化技术支撑下基本生存能力培养。
(3)双碳战略制造业再造工程
中国制造业控制因素从地理优势+劳动力转向为AI智能技术+清洁能源消纳。
碳中和战略落地推动制造业结构性转移:高能耗•高价值•轻原材料制造,转移到“海上大规模新能源”与“沙漠戈壁大规模新能源”区;低中能耗•高价值•组装产品,转移到“城镇区域新能源”与“乡村区域新能源”区;高能耗•低中价值•重原材料制造,限制性发展,转移到“资源关联规模新能源”区;高能耗•中高价值•重原材料制造,转移到“海上大规模新能源”、“沙漠戈壁大规模新能源”与“资源关联规模新能源”区;淘汰高能耗•低价值•重原材料制造。
(4)双碳战略固碳再造工程
打造以生物固碳为主,物理与化学固碳为支撑的综合固碳对冲体系。从绿色固碳总量计算转向阶段分片增量计算,从定性计算提升到精准分类计算。克服“绿色就是固碳”错误认知,树立 “增量化绿色固碳”理念。
(5)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
中国能源供需结构是一个基于需求驱动的单向供给结构:地方从经济惯性与局部市场形成能源需求,全国从能源可供给力配置能源供给。
能源供需平衡原则:能用清洁能源与蓄能的需求,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与蓄能;确保社会刚需与事关国计民生需求使用稳定可控能源。
碳中和下中国整体能源供需结构,不能推导重来只能增量化实施:基于区域优势能源增量化招商配置产业;推进沿高速公路、调水、管线、旅游四类典型区域,发展分布式清洁能源;依据发送配电格局,遵循就地消纳与能源调度过程损耗最优,发展调度运维增量优化工程建设。
(6)一带一路全球工业链碳中和一致伙伴行动国际试验区
智能化与碳中和,已成为新兴全球化二大根本作用力;以中国电力、家电、基础建设等既有优势产能,布局新型全球工业链体系。
推动“一带一路全球工业链碳中和一致伙伴行动国际试验区”建设:以第三世界脱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旨;弱化国际资本和产业劳动力输出,重点输出全球工业链体系成套智能装配、碳中和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普世价值观。
(7)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
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重在推动碳中和战略下社会生活体系再造。
改变过度医疗、吃药、大医院看病、名医诊断、吃先进药等的陋习;发挥中西医整合医学优势、融合当代前沿科技成果,推进全民医疗卫生素养科普教育,树立以自身活力为本、外部治疗为辅的健康意识。
改变当前社会个体针对电子与穿戴产品、个人饮食与社交娱乐等过度消费习惯。
推动社会从“看病式健康”向“预防式健康”的转变:借助于知识学习(科普)精准控制生活工作中风险;主动调节自我情绪适应家庭与社会的心理挑战;客观创造条件通过互助中医理疗被动恢复强化身体机能,提升自我免疫与恢复能力;精准针对个体病症,及时匹配医疗资源,适度治疗。
三、信息智能与碳中和双轮驱动下的互助社会主义
信息智能与碳中和双轮驱动的后现代社会二大根本特点:一是人类智能技术普及应用与广泛普通就业间结构性矛盾与劳动享有权,二是碳中和最优下全局与个体间结构性矛盾与绿碳享有权。
解决结构性矛盾唯一出路:由智能技术生产力解决大规模生产与能源供给碳中和问题;最大潜能挖掘每个体向其他个体提供大量互助服务,增加彼此幸福感。
打造互助经济体路径:国家金融机构发行数字货币,接受社会捐助资金,形成国家数字货币资金池,建立各公民数字货币账户;基于绿碳享有权以及公民社会属性,按年匹配额定数字货币资产;公民向社会基于特长提供互助服务,获得互助数字货币;公民向社会寻获自己所需互助服务,支付对应数字货币;人民币与互助数字货币账户间转换需打折与征税;互助数字货币购买非互助服务与非刚需产品,需打折与征税;互助新经济体系下各地方政府财税量,与本地常住人口基数和互助服务活跃程度相关,不再受GDP、出口等因素影响。
互助经济体是低能耗实体经济:个体自身基本生活耗碳是一个定数,增长个体互助活动不会增加耗碳量,不会带来消性耗财富伴生增长,不会对中国战略资源供需平衡带来额外压力,不会对社会通货膨胀产生实质影响;可以长期推进互助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互助经济体是一个相生体系,参与群体规模越大,互助内容就越丰富,互助供给量越大,有价值性互助需求量就越大;互助新经济,是中国内循环经济最核心部分,是推进社会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形态,将形成全新互助社会主义。
目 录
综述
目 录
A.中国双碳战略思考
一、中国双碳战略与历史定位
二、碳中和体系第一性原理
三、中国双碳战略落地的关键在于形成六大平衡
四、人类实现碳中和的两条可选道路
五、碳中和的几大认识误区
(一)普惠碳不是解决碳中和的灵丹妙药
(二)碳税征收不是调节碳中和的有效措施
(三)碳交易只能是碳中和的结果而不是有效手段
(四)碳中和并不等于限制能源需求
B.双碳战略落地路线图
一、近期(2023~2025)
二、中期(2026~2035)
三、远期(2036~2060)
C.中国双碳落地重点工作
一、中国双碳战略相关立法、规划与技术攻关重点工作
(一)立法层面近期重点工作
(二)规划层面近期重点工作
(三)技术攻关层面近期重点工作
二、四大双碳战略中国社会化工程
(一)双碳战略中国城市体系再造工程
(二)双碳战略中国新农村体系建设工程
(三)双碳战略中国制造业体系再造工程
(四)双碳战略中国绿色固碳工程体系再造工程
三、中国整体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
(一)中国能源供需结构化剖析
(二)能源供需平衡与碳中和辩证关系
(三)中国整体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推进举措
四、碳中和战略下中国集团公司新型国际化道路
(一)全球工业链体系形成的历史作用剖析
(二)智能化与碳中和双重战略下全球工业链新特点
(三)中国集团公司新型国际化道路的对策思考
五、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建设
(一)打造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的必要性
(二)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建设典型建设内容
(三)社会生活体系再造工程
六、基于碳中和战略应对中国相关国家问题的战略举措
(一)尖端原材料出口碳中和管制备案机制
(二)中国基于碳中和战略应对美国芯片法案的对策
D.双碳战略时代全球社会与经济新形态
一、双碳战略时代全球社会典型趋势与特点
(一)双碳战略时代全球人类社会整体安全逻辑
(二)世界整体科学计算层次模型
(三)人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层次模型
二、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世界经济新形态
(一)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世界经济三大新形态
(二)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知识新经济
(三)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绿碳新经济
E.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互助新经济
一、互助新经济发展背景
(一)互助新经济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归宿
(二)互助新经济是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基本道路
二、互助新经济基本框架
(一)互助新经济基本逻辑结构
(二)互助新经济下的消费体系
(三)互助新经济下的国家财税体系
(四)互助新经济下的就业组织体系
(五)互助新经济中的典型互助服务
(六)互助新经济是实体经济
三、互助新经济与当红经济对比
(一)互助新经济与网红经济类对比
(二)互助新经济与共享经济对比
A.中国双碳战略思考
一、中国双碳战略与历史定位
中国双碳战略历史经纬:因应对气候变化与避免“人类对气候造成危险的破坏”,国际社会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UNFCCC),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2015年12月《巴黎协定》达成全球气候协议。自此全球各国相继提出各自的中和路线与碳中和目标。2020年中国提出“3060”双碳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样高屋建瓴的战略目标,在全球百年大变之际,奠定了中国双碳战略历史定位:是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并取信于世界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性工程;是通过构建引领全球碳中和至高范式,并发展为超越自由民主理念的新一代普世价值观;是以一带一路为主线、以碳中和经济为基本形式所将引导的新一代全球化。中国碳中和实现的根本,就是要建立与地球和谐共生、健康适用的人类幸福生活新范式。
二、碳中和体系第一性原理
从人类社会碳中和的第一性原理出发,可以归结两大排碳行为与两大吸碳行为,以及一对能源供需平衡结构问题。
两大排碳行为是指:一是天然直接排碳行为:包括人类、野生动物、植物,以及刚需畜牧业与养殖业等生物生存所对应排碳;二是人类活动所需能源消耗所导致的排碳。
两大吸碳行为是指:一是天然直接吸碳行为:包括植物光合作用所对应有机吸碳,与自然环境对应的无机吸碳等;二是人造吸碳(固碳)活动,包括基于物理、化学与植物(微生物)原理可以打造的工厂化年吸碳(固碳)生产体系。
一对能源供需平衡结构问题是指:人类社会能源年需求总量与人类社会年能源供给总量之间的平衡问题,其中:
人类社会能源年需求总量=固定时空规模刚需能源年需求总量+固定时空分散刚需能源年需求总量+固定时空非刚需能源年需求总量+分布式时空非刚需能源年需求总量。
人类社会年能源供给总量=稳定规模碳燃烧类能源年供给量+稳定规模清洁能源年供给量+不稳定规模清洁能源年供给量+不稳定分布式清洁能源年供给量+应急碳燃烧类能源年供给量。
碳中和的真正落地、绿色能源的发展,以及绿色经济的实质性发展,需要深刻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总揽与布局。
三、中国双碳战略落地的关键在于形成六大平衡
双碳问题将深刻贯穿于政治、经济、技术、产业、能源等综合体系之中,遵循类似人体健康中医整体观逻辑,单纯从某个点推进的碳中和战略,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中医整体观逻辑出发,中国碳中和战略的落地,归结于从六大平衡问题出发来系统化解决问题。
一是,中国14亿人年活动排碳总量+基本刚需畜牧业排碳总量+自然生态平衡野生动物排碳总量,力争与中国国土绿色植物吸碳、固碳形成基本平衡;实现结余时转移为其他领域碳中和需求补偿,不够时由其他领域碳中和平衡结余来实现补偿。
二是,中国稳定清洁能源核电+水电+抽水蓄能+优质规模分布式清洁能源(太阳能及风能等),力争与中国社会整体刚需能源(高铁、车站、港口、医院、军事等国家战略性设施与场地)形成平衡;实现结余时转移为其他领域碳中和需求提供补偿,不够时由其他领域碳中和平衡结余来实现补偿。
三是,中国规模分布式清洁能源,力争与规模制造业能源需求形成平衡;不够时由其他领域碳中和平衡结余来实现补偿。
四是,高速公路带、调水管渠带、油气管线带等的运维能源需求,中国新能源汽车、新电器等动力需求,以及城镇家庭生活能源需求、乡村家用电器能源需求、乡村农用供给设备能源需求等,力争与分布式不稳定能源、蓄电、错峰电能等综合转换应用形成平衡;实现结余时转移为其他领域碳中和需求提供补偿,不够时由其他领域碳中和平衡结余来实现补偿。
五是,中国城市建筑物电梯、系统等动力刚需能源需求,力争与分布式独立清洁氢能源等可靠能源需求形成平衡;不够时由其他领域碳中和平衡结余来实现补偿。
六是,中国社会突发不可控状态对应能源需求所形成碳排放(通过煤等燃烧动力能源解决需求)+非基本刚需畜牧业排碳总量+其他层面缺口碳需求等,力争与物理、化学、生物等人造吸碳产业之间形成平衡。
四、人类实现碳中和的两条可选道路
从全球现实条件出发,人类实现碳中和,最终只有二条可选道路。第一条道路,走碳中和技术革命的道路:一是核聚变技术带来人类清洁能源供给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太阳能驱动下微生物、植物所实现的高效、快速超大规模工厂化吸碳与固碳技术。
第二条道路,走人类适应碳中和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道路:
①引导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来长久适应地球碳中和需求。
②从需求端碳与直接消耗碳二手来管控碳中和,建立以生产碳排放与消费服务碳分摊双轨控制的全球碳中和治理体系。
③针对社会能源需求与能源供给类型之间,建立强制匹配使用立法体系。
走第一条道路,对于目前人类来说仍然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这是因为:一是到底什么时候能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无法预期,二是从技术根本性突破到产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新天堑,三是具备产业化条件后,大规模应用给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与破坏力无法预估。
所以,现实要求从现在开始,必须踏踏实实走好第二条发展道路,才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负责任行为。
走第二条道路,遵循的是全过程碳总量控制下的碳中和原则:这边耗碳多,必须在那里少耗碳,或者在哪里中和碳;前阶段超指标耗碳了,后阶段就必须减少耗碳。这样严峻形势要求,必须从主观意愿和客观限制两个层面,来彻底改变人类传统消费生活方式,从消费体系入手严格落地双碳,强制要求并倒逼人类统筹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均需遵循双碳战略,推动引导未来中国乃至全人类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行为观层面的一场社会变革。
五、碳中和的几大认识误区
(一)普惠碳不是解决碳中和的灵丹妙药
普惠碳的实质就是人为主动低碳方式,要求个体基于对碳中和的认知意愿,主动采取一些低碳生活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减碳的综合效果。
人类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针对特定个体来说,如果不从整体生活方式上进行碳中和管控,只从单个生活节点上倡导所谓人为主动低碳行为,实质是无意义的,是对整体社会的一种更大不公平;比如一个住别墅、吃盛宴的富豪,在特定环境下骑自行车代替开车,这对解决碳中和无实质意义,纯属作秀。
碳中和必须是整体社会下的强制被动低碳模式,碳消费一定要折算分摊到生产、物流、动力、存储、服务等的每个环节,从最终需求者出发来管控碳消费与碳中和,才具社会性管控意义。
(二)碳税征收不是调节碳中和的有效措施
征收碳税实质是一种结果驱动,当整体社会经济体系中生产与服务综合碳排放分摊体系,在没有被构建并良性运行之前,在终端碳消费方不被作为碳中和管控对象之前,征收碳税只会导致社会碳消费的不公平,很难对调控碳中和产生实质性影响。
如果社会经济体系中生产与服务综合碳排放分摊计算不准确,则征收碳税就会导致不合理;需要首先从能源供给、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构建碳排放分摊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有效的碳税征收机制。
(三)碳交易只能是碳中和的结果而不是有效手段
碳交易实质是结果驱动,整体社会经济体系中生产与服务综合碳排放分摊体系,在没有被构建并良性运行之前,在终端碳消费方不被作为碳中和管控对象之前,大力推进碳交易,只会带来全球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更大不平衡与不平等。
碳交易的本质应该是:人类个体在地球上,平等享有生存及相关基本需求所对应碳排放的权力。
只有从终端个体碳消费出发,构建个体生存刚需、非刚需等分级碳消费管控体系,从而倒推管控物流环节、生产环节的碳消费管控体系,在全球、各国家及各地区等范围内推进碳交易,才是合理、公平与科学的。
(四)碳中和并不等于限制能源需求
能源是推动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的核心引擎,能源需求不强劲,经济发展规模及水平就不会强大。
碳中和并不完全等于限制能源需求、限制工业发展、限制社会生活发展;理想模式是在不影响碳中和前提下,能够加大清洁能源消费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又快又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双碳战略落地路线图
可以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对应策略,分期推进双碳战略落地与实施。
一、近期(2023~2025)
加大双碳落地体系的规划调研工作、立法调研工作,以及相关科技攻关的规划与立项工作,摸清家底、踏实前行。
推进各类新能源、节能、错峰电力再利用、蓄电一体化、蓄热电综合转化等样板工程项目的实质性建设,为双碳战略落地提供技术支撑先导。
推动中国实体类大型优势央企、国企、民企,从全产业链出发,针对在哪些能源需求可以转移到分布式清洁能源,哪些技术应用可以降低有效产能碳排放、提升清洁能源开发效率,哪些工作方式与手段可以降低能耗等生产力要素相关碳中和层面,开展三年实践摸底与测试工作。
推动社会关于适应双碳战略下新生活模式的社会大讨论、试验田设计,以及促进对教育体制的变革,广泛提高社会民众对双碳落地的共识与认知水平。
二、中期(2026~2035)
支撑双碳战略落地层面的立法与规划实施工作,切实推进相应关键攻关技术产学研体系实施工作。
全面启动四大中国双碳战略社会化工程(即,双碳战略中国城市体系再造、双碳战略中国新农村体系建设、双碳战略中国制造业体系再造、双碳战略中国绿色固碳工程体系再造)的样板项目建设。
在中国整体社会下,针对双碳战略能源供给框架体系与双碳战略能源需求框架体系二者之间的动态匹配、平衡与优化,推进中国整体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的样板项目建设。
立足全球碳中和战略思维,从构建可持续全球资源供应链来保障国内生产和人民刚需资源,以及从本国国情比较优势出发构建具有全球话语权价值链节点两个视角,构建“一带一路全球工业链碳中和一致伙伴行动计划”,实现国家、企业、公益组织与个体各参与主体,落实全球统一碳中和碳框架下的责任与义务;选取 “一带一路”中的典型优势合作国家或地区,选定典型中国集团公司来整合、联手与中国具有共同理念与使命的相关国际资本,选定中国电力、钢铁、电器、基础建设中典型优势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全过程与全节点,基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从微观与宏观二个层面实现碳排放与碳消费的精准评估、计算与管控,推进“一带一路全球工业链碳中和一致伙伴行动国际试验区与样板项目”建设。
推进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建设:选定特定典型特征区域城市,针对碳中和下新社会生活体系,从政策到市场,从政府到民间;从商品生产流通直到终端消费、消费后垃圾回收等全过程碳消费分摊,以及绿色建筑从建设到运维全过程所对应终端使用者的人均碳消费分摊;从人均碳消费数字货币配给,到刚性需求、非刚性需求等分级碳消费税;从个体碳消费意识习惯的培养,到生产服务体系中碳消费意识的融入与管控等;全面推进先行先试,广泛积累先进经验,挑选出不易产生矛盾、作用效果明显的做法。
三、远期(2036~2060)
强制按照“中期(2026~2035)”所实施的与碳中和战略落地相适应的新建国家立法与规划体系,打造新型政府运行体系、市场运行体系与社会运行体系;从政策层面,为保障碳中和战略落地创造客观支撑环境。
强制应用基于“中期(2026~2035)”所实施的与碳中和战略落地新能源、节能蓄能、固碳、绿色建筑等产业化创新技术成果;从技术层面,为保障碳中和战略落地创造客观支撑环境。
以四大中国双碳战略社会化工程(即,双碳战略中国城市体系再造、双碳战略中国新农村体系建设、双碳战略中国制造业体系再造、双碳战略中国绿色固碳工程体系再造)建设成果为指导,面向全国推广这四大体系的建设;从社会化工程层面,为保障碳中和战略落地创造客观支撑环境。
以中国整体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建设成果为指导,面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广;从能源自身层面,为保障碳中和战略落地创造客观支撑环境。
以“一带一路全球工业链碳中和一致伙伴行动国际试验区与样板项目”建设成果为指导,全面引领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所涵盖的国家与地区,大力推进全球工业链全过程、全节点落实碳中和,推进碳中和国际化合作的透明与公平、公正,推进碳中和普世价值观;并以此向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形成辐射与影响。
以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建设成果——碳中和社会生活新模式为指导,面向全国范围,进行碳中和社会生活新模式推广,全面从教育、工作、生活等各个层面进行改变、完善与再造;从社会综合层面,为保障碳中和战略落地创造主观支撑环境。
C.中国双碳落地重点工作
一、中国双碳战略相关立法、规划与技术攻关重点工作
(一)立法层面近期重点工作
拟新立法——《中国公民消费碳排放信用统计法》的调研及实施工作:在中国境内,针对公民任何个人消费,逐渐建立对应碳排放收集、记录与统计管控体系,并作为个人信用的基本内容。
拟新立法——《中国法人消费碳排放信用统计法》的调研及实施工作:在中国境内,针对组织法人任何业务消费,逐渐建立对应碳排放收集、记录与统计管控体系,并作为企业信用、征税、信贷的基本内容。
拟新立法——《中国公民碳消费数字货币配额法》的调研及实施工作:在中国针对任何公民,按年配额一定央行发放的数字货币与额定个人消费累计碳排放量;当个人实际年消费碳排放量,小于额定个人消费累计碳排放量,结余碳排放比例的数字货币,作为对应个人奖励;当个人实际年消费碳排放量,高于额定个人消费累计碳排放量,则采取加倍梯级惩罚机制,要么缴纳高额惩罚性碳消费税(以人民币打折购买对应数字货币进行支付),要么限制其非刚需消费、高耗碳消费等行为。
拟新立法——《商品碳排放标识法》的调研及实施工作:规定在产品及服务清单价格中,均需标注其在生产与流转过程所导致的碳排放量,类似香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
拟新立法——《进出口商品碳排放标识法》的调研及实施工作:规定在中国所有海关进出口产品中,均需标注其在生产与流转过程所导致的碳排放量。
拟新立法——《中国招投标碳消费指标强制执行法》的调研及实施工作:规定在中国所有招投标项目中,项目整体碳排放指标,须作为评标控制性指标,从而代替传统招标市场低价中标。
拟新立法——《汽车及家电强制使用清洁能源法》的调研及实施工作:在中国社会逐渐立法,推进清洁能源汽车、家电等耗能产品,强制只能使用分布式清洁能源类型,不能使用稳定电网电力能源。
以上仅列举出部分与双碳战略落地相关的立法建设工作,各行各业均存在大量类似创新立法工作,亟待补充、完善。
(
二)规划层面近期重点工作
建立中国碳文明规划分区试验、研究工作,基于国土地理空间资源禀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碳消费水平(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以及固碳能力二大指标,划分为七类“碳行为区”:
1.“高耗碳区”——高质量煤类燃烧能源使用区,形成高价值创造碳消费水平,比如煤炭产区+坑口发电能源区域。
2.“低耗碳区”——通过管控可以形成低碳消费的区域,比如城镇区域、高铁走廊等。
3.“碳中和区”——碳消费与碳回收能够形成动态平衡的区域,比如新农村。
4.“零耗碳区”——分布式清洁能源与碳消费形成平衡,比如在沙漠、戈壁滩太阳能、风能禀赋高区,形成集中规模高密度分布式能源+集中智能化工厂生产的综合区,以及高速公路走廊、调水走廊、油气管线走廊等可以实现能源供需平衡的区域。
5.“低固碳区”——非森林与草原类的自然区,比如一般无人区与农业区等。
6.“高固碳区”——森林自然区与草原自然区等。
7.“专储碳区”——基于非天然技术手段,可实现人造规模化储碳的区域。
基于中国水资源分布禀赋,推进以流域地理空间框架为本底,结合全国性河湖水库资源管理、大区域水资源调度、地下水开采与补给,以及抽水蓄能分布式梯级开发、水上太阳能资源开发的五合一立体水资源及能源综合区划工作。
推进非刚需的设施、设备、产品的生产运行体系和应用服务体系所需能源,逐步被分布式能源、蓄存能源增量化替代的规划工作。
(三)技术攻关层面近期重点工作
重点推进高效可产业化植物(微生物)工厂化固碳类科技攻关研发工作,支持高效可产业化的物理工厂化固碳、化学工厂化固碳类科技攻关研发工作,为后续规模工厂化固碳奠定基础。
重点推进基于运维功能需求驱动的融合双碳绿建技术体系的创新研发,为建筑体系打造低碳消费载体奠定基础。
重点推进蓄电化家电、能源汽车、能源农用电气设备等的创新研发,为家电、汽车、农用设备等领域全面使用清洁能源奠定基础。
重点推进生长速度快、生长体量大、燃烧值高,但含碳量低的生物质燃料植物的生物工程创新研究。
重点推进生物固碳计算技术方法的创新研发;重点从固碳整体总量计算转向阶段增量计算、从定性计算转向精准分类计算等层面,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重点推进中国整体经济全产业链与整体消费层面的碳中和大数据体系的科技攻关研发工作,为产品生产、物流、消费全过程中碳分摊消费与碳排放的计算、评估奠定基础。
重点推进碳中和+绿色GDP+数字货币三位一体的社会经济内循环发展、社会数字治理运维管控与社会财富再分配等制度体系的研究工作。
重点推进碳中和评估技术体系的创新研发,重点关注研发内容:产品使用全生命周期中价值性碳消费分摊与非价值性碳消费分摊计算,在产品生产、运输、存储与被消费过程中统计所承载的分摊碳排放计算,年额定个人消费累计碳排放量统计,以及年个人实际消费累计碳排放量碳税征收计算等。
二、四大双碳战略中国社会化工程
(一)双碳战略中国城市体系再造工程
中国“3060”双碳承诺的两个时间节点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
在整个能源终端消费体系中,城市碳排放分摊将占到超过40%;其中城市耗能的主要载体是城市建筑物,中国城市建筑如何有效落地双碳成为重中之重。
中国城镇化的全面建设,大致起始于中国商品房改革之后的2000年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建筑大致分为二个建设期:2000年前建筑群与2000年后建筑群;其中,2000年前建筑群几乎不具备落地双碳条件,到2030年,其使用年限将基本超过30年;2000年后建筑群据保守估计,40%通过绿建改造可以满足双碳落地要求,60%通过绿建改造实现双碳落地的综合成本大,更适合于推倒重建。
推动双碳战略中国城市体系再造工程就是:
1.2000年前建筑群,按计划分批在中国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时,全面按照双碳落地要求,完成全部重建。
2.2000年后建筑群中通过绿建改造可以满足双碳落地要求的建筑部分,在中国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时完成全部改造。
3.2000年后建筑群中无法通过绿建改造满足双碳落地要求的建筑部分,按照满30年使用期,有计划安排全面按照双碳落地要求在2055前后完成对应重建。
4.2025年,中国所有新建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双碳落地要求实施建设;从目前到2025年,推进该项工作还有三年左右的技术、政策与市场准备期。
5.基于城市或区域整体空间,建设集地质体(土壤污染物分布)+地下水+地形地表+河湖渠管网及水体+区位风雨空气分布场体+自然地物+建筑物+城市基础设施等于一体的、计算机可理解的拓扑一致的、一体化高精度基础大数据模型框架——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底座模型,为打造绿碳智慧城市,系统解决城市内涝、疫情精准管控、地下空间开发、地下管线管控、城市消防及地灾、交通拥挤等城市顽疾,奠定坚实基础。
6.针对每个城市清洁能源条件及现有城市建筑物分布、城市规划等要素,进行新能源禀赋精准量化计算与可利用率计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体系,比如计算城市太阳能禀赋,就不是简单按照“城市建筑有多少屋顶水平投影面积”就可以计算的,建筑物之间的互相遮挡、屋顶空间起伏等要素,都会导致大量屋顶区域无法被太阳能有效使用。
7.在建筑物各功能空间的运维全过程,针对绿建技术的有效使用,进行可控监管、精准评估与碳消费分摊计算;同时通过“用户物业运维碳消费监管立法”、“房产空置碳排放税收征收立法”等形成工作保障。在没有被使用的建筑物中所采用的先进绿碳技术,实质只是耗碳的伪绿建技术。
8.基于城市经济与人口分布规律,遵循双碳落地所需的能源供需优化组合原理,再造城市整体规划体系,为城市级高效使用能源、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等,奠定坚实基础。
(二)双碳战略中国新农村体系建设工程
中国新农村振兴发展区域,未来将长期承载30%左右的人口,每人生活地理空间占比,合理应为城市人口的100倍到1000倍;占比太小,说明农村群居密度大,分布式能源及设施规模能满足实际需求;占比太大,说明农村人口居住太稀疏,相关农村基础设施利用率太低,直接影响碳消费与排放分摊。
此外,农村住宅在家庭父子两代之间重建频繁,基本一代一建,导致大量重复与浪费;大量农村新建住宅,沦为使用率非常低的家庭客栈而已。
农村耕地体系,目前仍然是以历史承包归属权来划分,而不是基于土地所关联的地形、土壤类型、雨水分布等与农业生产要素相关的控制指标来划分。
推动双碳战略中国新农村体系建设工程就是:
1.建立基于农村整体空间,建设集土壤体(浅层地质体)+地下水+地形地表+河湖渠管网及水体+自然地物+区位风雨空气分布场体+农村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于一体的、计算机可理解的拓扑一致的、一体化基础大数据模型框架——数字中国智慧乡村底座模型,为打造碳中和乡村、精准农业、乡村地质灾害防控、乡村防汛抗旱、乡村水土保持等,奠定坚实基础。
2.打造乡村精准农业体系:基于流域区域高精度矢量地形特征,再结合土壤高精度空间分布场地特征,突破权属划分土地块限制,重新进行精准农田土地分块与种植规划;在此基础上,优化配置农业种植类型及匹配的水资源调用、灌溉、智能巡检、无人机喷洒,以及物联网感知监管等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3.推进中国乡村建设为中国的重要“碳中和区”,实现该区域内,碳消费与碳回收之间形成动态平衡:乡村家电与农用设备、工具全部采用属地分布式能源、清洁能源、蓄电,以及一定比例的高质量煤类燃烧能源,形成可控量碳排放;通过乡村非农耕区(山地、坡地、荒地)植物固态手段,与可控量碳排放形成对冲。
4.推动“智能社会乡村分布式体验生活基地”建设,涵盖二大体系,一是“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学习体验基地”,二是“智能+低碳+人工生活农村体验基地”。
中国正加快进入老年社会,当前生活体系、文化体育体系及医疗体系,实质将很难应对老龄化中国的养老及医保运行需求。其出路是:摆脱奢靡、自残式现代生活,挖掘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博大精深的魅力,回归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消费为内涵的简朴适用体验生活模式,大力推广中医互助保健服务,积极在全国各特色乡村,分布式打造“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学习体验基地”。
同时,智能社会中的人类身体机能,正在退化、逐渐丧失在无智能化技术支撑下的生活能力;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可持续繁衍,需要在全国各乡村,分布式建立“智能+低碳+人工生活农村体验基地”;并出台法律规定:
1.所有中小学学生、大学生及研究生,每学期都需要去相关基地,体验生活不少于一定天数(例如20天)。
2.每个城镇成年人,每两年都需要去相关基地,体验生活不少于一定天数(例如20天)。
“智能+低碳+人工生活农村体验基地”的实践活动,重点包括两项内容:农耕生活与手工制作生活;其中农耕生活以丘陵区农业(不适合规模机械化的农业),以人工种植为主,主要是为普通老百姓提供原始生存能力,以及基本技能等的体验、学习与提升。
(三)双碳战略中国制造业体系再造工程
基于生产能耗比、单位能耗产品附加值、单位产品加工原材料附加值、产品被终端使用模式等特征,对制造业按照双碳落地要求划分制造业分为五类:(1)高能耗高价值轻原材料制造业、(2)低中能耗高价值组装产品制造业、(3)高能耗低中价值重原材料制造业、(4)高能耗中高价值重原材料制造业、(5)高能耗低价值重原材料制造业;其中,“高能耗低价值重原材料制造业”类在双碳落地要求下,是需要被彻底关闭转停的。
制造业的核心将从以人、技术、地理优势为中心,向能源、绿碳为中心转移。
基于双碳落地要求的制造业分类体系,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制造业能源供给体系:
1.“海上大规模新能源”——基于海上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大规模清洁能源的制造业能源供给体系。
2.“沙漠戈壁大规模新能源”——基于沙漠戈壁滩风能+太阳能大规模清洁能源的制造业能源供给体系。
3.“城镇区域新能源”——基于城镇氢能+风能+太阳能+低碳能源等分布式清洁能源制造业能源供给体系。
4.“乡村区域新能源”——乡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低碳能源等分布式清洁能源的制造业能源供给体系。
5.“资源关联规模新能源”——基于资源区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低碳能源等分布式清洁能源的制造业能源供给体系。
随着工业智能化技术大规模使用与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制造业工人与制造业港口为代表的优势因素,对制造业的影响,将让位于双碳落地要素;不同类制造业体系,将实现根本性的区域转移:
1.高能耗高价值轻原材料制造业,工业设备产品、轻工制药日用产品及中间件等制造产业,将集中转移到“海上大规模新能源”与“沙漠戈壁大规模新能源”所在区。
2.低中能耗高价值组装产品制造业——工业终端需求组装设备、轻工日用终端需求等集成产品类制造产业,将集中转移到“城镇区域新能源”与“乡村区域新能源”所在区。
3.高能耗低中价值重原材料制造业——工业耗材水泥等制造产业,将实现限制性发展,集中转移到“资源关联规模新能源”所在区。
4.高能耗中高价值重原材料制造业——工业耗材钢铁等深加工制造产业,将集中转移到“海上大规模新能源”、“沙漠戈壁大规模新能源”与“资源关联规模新能源”所在区。
(四)双碳战略中国绿色固碳工程体系再造工程
双碳战略中国绿色固碳工程体系再造工程就是要打造:以生物固碳为主要发展方向,物理固碳、化学固碳为支撑的综合固碳对冲体系;核心是需要从绿色固碳总量计算转向阶段分片增量计算,从定性计算提升到精准分类计算等层面,推进相关工作。
双碳战略中国绿色固碳工程体系再造工程的重点工作:
1.森林区固碳工程:优先种植快速生长、含碳量高的树木类;综合基于木材生长材质与生长期特点,优化安排合理砍伐与新种植;针对每年多次再生长树叶或多年不更新树叶,定期安排机械化摘叶处理,形成大批量树叶固碳操作。
2.草原戈壁区固碳工程:培养快速生长、体量大的植被植物类,并与特定畜牧养殖、人为机械化收割植被等有机结合,形成大批量草体、植被的固碳操作。
3.水面沼泽区固碳工程:培养快速生长、体量大的水草植物类,并与特定水产养殖、人为机械化收割水草等有机结合,形成大批量水草的固碳操作。
4.对象化人工植树固碳:针对非集中化的森林区、草原戈壁区、水面沼泽区,以及公路、铁路等带状工程护坡的离散地块,基于高精度地理信息模型,进行数字化对象化管控,通过市场化手段,捆绑到特定企业或个人,由企业或个人出资或自我行动,进行树木类、植被植物类、水草植物类的增量种植、维护、收割与固碳操作等,用于中和特定个人、家庭或组织的碳排放与碳消耗。
5.构建增量绿色植物固碳产业链:打造植被、树木、水草等按年实现新增量生长、批量收割,并被粉碎、存储于地下采空区或施洒于耕地、林地的产业链生态;基于这个产业链生态,创新研究增量植物固碳的基本计算准则,基于年树叶+树根+杆+枝的增长量,植被+水草植物类年再生增长量等,精准计算年增量绿色植物固碳量。
6.大力创新培育生长速度快、生长体量大、燃烧值高但含碳量低的植物,打造低碳高热量生物质能源。
在双碳战略中国绿色固碳工程体系再造工程中,一定需要克服“绿色就是固碳”、“植物只吸碳”(其自身也排碳)的错误认知,上升到 “只有增量化绿色才是固碳”的理念。
三、中国整体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
(一)中国能源供需结构化剖析
能源基于使用结果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典型:
1.一次能源,直接被用于生产与用户的能源,一般可以低成本存储。
2.二次能源,经一次能源或蓄存能源所转换的可直接被用于生产与用户的能源,其形态主要是电能与热能,其中电能不可以直接存储,热能虽然可以直接存储但是存储成本较高。
3.蓄存能源,以势能、化学能、热能实现一定时间区间保存,并可以被再次转换使用的能源,再次转换使用时存在转换损失。
能源基于人类消费关系可以分为四类典型:
1.能源生产自身消耗能源:包括生产为二次能源所消耗能源、二次能源体系调度过程所损失能源、二次能源与蓄存能源再转换所损失能源等。
2.生产与服务消耗能源:包括产品生产所消费一次能源、产品生产所消费二次能源、运维服务体系所消费一次能源、运维服务体系所消费二次能源等。
3.人类直接消费能源:包括人类工作与生活直接消费一次能源、人类工作与生活直接消费二次能源。
4.人类间接消费能源:人类需求产品与服务中所含一次能源、人类需求产品与服务中所含二次能源。
能源消费最终责任归属原理:能源(碳)消费最终只有分摊到具体的个人、家庭与组织,与个人、家庭与组织的需求驱动相挂钩,双碳落地才能形成可控与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运行落地体系。
(二)能源供需平衡与碳中和辩证关系
当前中国能源供需结构实质是能源供给与需求两张皮:
1.各个地方政府按照历史沉淀、现状特点及自我评估发展潜能与趋势,制定对应的城市发展整体规划。
2.各个地方能源支撑部门,按照地方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对应的能源需求与能源供给规划。
3.国家层面能源支撑部门,在综合各地方能源需求以及全国能源基地分布情况的基础上,构建统一全国能源调度与供给网络,从而分别推动各地方政府相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从以上实施结构来看,全国能源基地不是基于碳中和战略所构建的,而是从能源可供给所确定的;各地方能源需求也不是匹配自己最优发展产能,而是从自我经济惯性与市场需求则所确定的;但是碳中和是一个整体刚性控制指标,市场调节无形之手,无法自动演绎成碳中和所需结果。
中国碳中和战略,不是要简单控制能源供需体系,而是要打造碳中和动态平衡体系下的能源供需结构发展体系,不是不可以碳排放,关键是能否实现碳中和。
中国碳中和战略,对能源精准需求侧改革提出了巨大挑战:什么地域匹配与之优势能源相适应的能源需求产业体系,哪些产业需要转移出去,哪些产业需要引入进来;对应的招商政策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税收等招商优化政策,将逐步让位于基于碳中和政策驱动的新型招商手段。
在中国碳中和战略要求下,能源供需结构中,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直接使用率、能源使用过程损失率等因素,是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控制条件。
(三)中国整体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推进举措
基于碳中和战略,重新定义各类能源角色,形成增量化的管控政策与产业化支撑体系:
1.煤等燃烧能源,作为未来社会碳指标的主要消耗者,承担着刚性能源与应急能源角色的骨干作用;煤等燃烧能源的碳消耗,中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刚需碳能源类型,将由新增的绿化等生物储碳、压缩等物理储碳、碳化合产品应用等化学转碳,来实现碳对冲。
2.核电能源,作为基础保障电力;水电与火电作为基础保障电力的骨干支撑。
3.规模化风电与规模化太阳能等,作为零碳角色,成为中国工业化强国的骨干能源,支撑发展属地化的智能化规模集中制造业体系,涉及材料、加工配件、中间件等产业领域。
4.各类抽水蓄能、势能、化学能、热能等蓄能,与电网错峰能源利用、规模清洁能源入网补偿等的耦合作用,形成“低耗碳区”的支撑性能源。
5. 各类抽水蓄能、势能、化学能、热能等蓄能,与各种非刚需能源消费设备的运行,典型如蓄电化电器、蓄电化机动车、蓄电化流水线设备等,形成能源有效互补供需关系。
基于碳中和战略,量身打造增量化的能源匹配供需结构:
1.社会刚性能源需求(保障性能源需求),以煤电、核电等稳定能源为主,能源供给围绕相关需求进行优化布局。
2.工厂集中能源需求,以规模化分布式清洁能源为主,生产布局围绕这类能源供给进行优化布局。
3.城镇分布能源需求,以分布式清洁能源和能源综合转换为主,需求引导与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能源综合转换等有机结合。
4.应急能源需求,以石油、天然气、氢能化学能源的动态快速启动运行为主。
能源供需平衡原则就是:一是能用清洁能源与蓄存能源的需求体系,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与蓄存能源;二是必须确保社会刚性需求、事关国计民生需求使用稳定可控能源。
基于碳中和战略,推进四类典型分布式清洁能源供需增量化工程建设:
1.沿高速公路带,针对匹配新能源汽车的动态增长需求,打造分布式清洁能源蓄能及补给、更换体系,增量化形成高速公路运维“碳中和区”。
2.沿调水管渠带,针对调水动力需求,打造分布式清洁能源蓄能及补给、更换体系,增量化形成调水管渠运维“碳中和区”。
3.沿油气管线带,针对加压等动力需求,打造分布式清洁能源蓄能及补给、更换体系,增量化形成油气管线运维“碳中和区”。
4.位于旅游区带,针对相关配套设施所消耗能源以及区内新能源运载工具等的动态增长需求,增量化打造分布式清洁能源蓄能及补给、更换体系,形成旅游区带运维“碳中和区”。
基于碳中和战略,依据当前电源发电+电网送电+电网配电格局,按照能源调度过程损耗最小原理,实施综合调度运维增量优化工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引导各地方政府匹配产业转移,优化能源增量供需结构,减少能源调度损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加优势产业使用能源的价值创造水平。
四、碳中和战略下中国集团公司新型国际化道路
(一)全球工业链体系形成的历史作用剖析
当今全球工业链所形成的格局,实质是由五大基本优势力量相互作用所交错演绎而成的。
一是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来的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不断创新发展、生产力极大提升、日积月累所形成前置基础支撑作用。
二是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力量保护下,国际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作用。
三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民主普世价值观、文化观、消费观,洗脑全球普遍民众所形成的全球化市场作用。
四是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力量保护下,国际资本利益集团与全球工业链在资源、港口等控制节点上,与所选定地方治理势力代理人之间结盟作用。
五是以广义中华文化圈影响范围区(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等)为代表,基于社会教育思维与民族勤奋特性等的优势,所形成的中低端优势规模制造业生产力作用。
从以上五大历史作用来看,实际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与国家资本,全部地主导了其中四大因素。
(二)智能化与碳中和双重战略下全球工业链新特点
智能化与碳中和,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对人类社会整体进程带来百年甚至千年颠覆式影响的二大根本性要素;前者将深刻影响人类所有个体,后者将深刻影响整个地球与整体全人类。当然也会给全球工业链体系带来革命性影响,形成全新发展趋势。
一是由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全面、深度应用,廉价劳动力要素基本将退出全球工业链体系格局影响力历史舞台。
二是中国经济的崛起,迫使全球工业链体系的控制资本,从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传统国际资本单极格局,全面向传统国际资本与中国国际资本两极格局转变。
三是碳中和战略落地因素,全球工业链体系中产品与服务的碳排放管控与交易,将逐渐成为推动全球工业链体系格局演变的新增关键性影响要素之一。
四是影响全球工业链体系的关键因素,即终端消费市场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其核心内容将发生转变,碳中和战略落地下终端消费的碳排放价值观等,将引领全人类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
五是影响全球工业链体系的关键因素,即前端资源市场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其核心内容也将发生转变,碳中和战略落地下前端资源的碳排放价值观,以及资源市场价值如何与所在地社会民众脱贫、公共财富的透明、公平、公正的普惠分配等,将成为打造全球工业链体系稳定格局的关键。
(三)中国集团公司新型国际化道路的对策思考
中国集团公司新型国际化道路,实质就是全球工业链体系新格局百年大变格局演变所应该所走的道路。从全球工业链历史背景及新特点出发,中国集团公司新型国际化道路有以下对策思考。
一是需要基于百年大变的二大核心要素——智能化与碳中和,深度融合全球工业链体系来推动。
二是需要基于中国既有优势产业,包括电力、家电、基础建设等优势产业产能,来布局中国主导部分的全球工业链体系。
三是需要基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战场,整合一切可合作的既有全球工业链体系力量,创新打造与既有全球化势力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全球工业链体系。
四是中国集团公司新型国际化,必然是承担和发挥中国国家与人民推动第三世界脱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排头兵作用。
五是中国集团公司新型国际化,输送给全球工业链体系格局的,不再是简单的国际资本和产业劳动力,而只是全球工业链体系的成套智能装配、碳中和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普世价值观;不再是简单控制前端资源,而是通过智能成套装备+碳中和文化,影响与置换国际资源。
五、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建设
(一)打造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的必要性
评估当前人类科技水平,人类实现碳中和可行道路,是“走人类适应碳中和社会生活方式革命的道路”;这从根本上要求进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从而变革人类需求内容,进而变革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社会生产服务体系、社会综合服务体系、社会活动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应对地球碳中和挑战。
“走人类适应碳中和社会生活方式革命的道路”的复杂性与难度,在某种意义上远超出中国80年代改革开放,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运动;也正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宝贵经验说明:没有中国试验特区的先行先试,就没有当前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伟大成就。
因此,打造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建设典型建设内容
“走人类适应碳中和社会生活方式革命的道路”,对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建设,提出了巨大的建设需求内容;因此需要依据中国碳中和战略,逐步增量推进相应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的建设。
当前阶段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的典型建设内容:
1.推进基于碳中和战略下的新基建工程建设;新基建工程要尽量符合“四大双碳战略中国社会化工程”“中国整体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中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2.解决在农业、建造业、工业普遍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普通老百姓就业难问题,发展以增加人民幸福感为引领、以数字货币为支撑的互助内循环经济体,并为地方政府形成普遍税收来源;后续“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互助新经济”章节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3.基于能源消费最终责任归属原理,相关政府主导所属区域建立双碳战略中国绿色固碳工程体系再造工程中“对象化人工植树固碳”的精准数字化模型体系,建设满足各市民碳消费对冲的承包、种植固碳、固碳处理等的碳中和产业市场,形成地方政府的稳定税收源。
4.建立基于碳中和战略下的外贸与港口经济,逐渐改变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体系,向出口产品征收碳排放关税,引导抑制全球过度消费生活模式的转变;在全球范围引导建立从终端消费买单,并逆向消费产品服务产业链全过程、来承担碳排放责任的普世价值观,彻底取代重从生产环节进行碳排放责任承担的畸形碳消费观。
5.发展不依赖稳定碳能源、适用分布式清洁能源供给,且能带来人民实质幸福感的新兴产业。
6.基于数字化(digiTal)、位置化(posiTion)、时序化(Time)、对象化(objecT)的大数据4T逻辑,按照国家、市、县、区、小区(村庄)、建筑物,以及公共封闭交通工具、建筑物公共功能空间(如电梯、厕所、会议室、走廊等),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面向个体与公共传递物(包裹、冷冻物等),打造增量化分片区、分层级精准时空疫情防控体系。
7.面向全国陆地海洋国土,建设从地下1000米到空中10公里高度范围,涵盖地质、地下水、地形地表、地物、建筑物、水场体、大气场体等于一体的1:100高精度协同一体化的计算机可理解的基础大数据模型——数字地球底座,市场造价将达100万元/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后续可以推动基础建设及运维、建造业全生命周期、精准农业、灾害应急及恢复重建、环境保护、国土综合利用、综合资源开发、地产开发、航空产业开发,以及双碳落地新兴产业等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与创新,形成各自领域产业互联网,理论上可以形成1000万元~10000万元/平方公里的综合市场开发价值空间,全新打造一个超越土地财政的数字立体国土财政金山。
8.中国城市能耗的很大比例,是由于气候问题所导致的;中国整体地理区域横跨五大典型气候区,在季节时空分布上具有巨大的互补性;因此可以打造对偶城市,基于互助经济模式,让典型对偶气象的城市之间实现整体迁徙,规避在恶劣气候环境下的巨大能源与碳消费的同时,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经济。
比如:夏季极热城市区域人口,向北方温带、寒带地区城市转移;而在冬季,极冷城市区域人口向热带城市区域转移;其中城市迁移所需的交通能源,基本属于刚性能源需求或分布式清洁能源需求;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极端天气下无谓的能源与碳消费,同时也大大优化区域城市在时空上的能源需求结构,
可以分别选取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的典型建设内容子项,针对不同地方自身条件与禀赋、潜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多类典型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的建设。
(三)社会生活体系再造工程
推动碳中和综合实验特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实施“社会生活体系再造工程”,摸索经验、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社会生活体系再造工程,是中国碳中和战略下,社会、政府与人民广泛参与、体验下不断完善演绎的过程;这个体系内容到底包含什么当前不一定说得清楚,但是当前经济社会中的哪些热点不合适于社会生活体系再造工程,却是可以评估的:
1.在计算机理解科学知识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识活动转化为以机机交互为主体+少量机人交互创造活动的体系,产业领域对元宇宙的需求总量是有限的;同时基于人类长期健康需求,人类在虚拟世界的生活必须要做减法,因此以游戏、虚拟生活为主体的元宇宙的需求总量必须得到控制,元宇宙应用将重点用于工业、医疗与应急救援领域;而且元宇宙本身是高耗能产业,与碳中和不相匹配;因此当前热门产业——元宇宙产业,不是碳中和战略下的新兴潜能产业。
2.彻底改变中国老龄化时代到来,传统过度医疗、过度吃药、过度大医院看病、过度名医诊断、过度吃先进药的健康陋习;全面系统发挥中西医整合医学优势,全面融合当代前沿生物、人工智能、大数据、宽带通信等前沿科技成果,大力推进全民医疗卫生素养科普教育;培养普遍民众适应类似新冠疫情等类似传染病长期共存心态,树立以自身活力为本、外部治疗为辅的健康意识;全面推动社会从“看病式健康”向“预防式健康”的彻底转变,形成碳中和人类健康安全模型:(1)生活工作过程中通过知识学习(科普)精准控制风险;(2)主动调节自我情绪适应家庭与社会所带来的心理挑战;(3)客观创造条件通过中医理疗或互助中医理疗被动恢复强化身体机能,提升自我免疫与自我恢复能力;(4)精准针对个体真实存在病症,及时匹配医疗资源,进行适度治疗。
3.彻底改变当前社会普遍出现的“个人消费电子产品、个人消费穿戴产品、个人饮食消费、个人社交娱乐消费等过度使用症”。当前大部分的个人消费电子产品、个人消费穿戴产品、个人饮食、个人社交娱乐等,几乎都是高耗碳的、对个体不创造正能量价值、对个体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需要通过社会生活体系再造工程,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六、基于碳中和战略应对中国相关国家问题的战略举措
(一)尖端原材料出口碳中和管制备案机制
以“走人类适应碳中和社会生活方式革命的道路”为基本准则,中国社会引领强制被动低碳模式,以终端碳消费为控制点,折算分摊到生产、物流、动力、存储、服务的每个环节,构建从最终需求者出发来管控碳消费与碳中和的社会体系。
因此,中国针对尖端原材料出口,建立“进口方提供终端使用产品碳中和指标备案书机制”;当出口材料最终被使用终端,属于奢侈品、军事用品等类时,则针对相关出口材料,需征收高碳消费附加税。
(二)中国基于碳中和战略应对美国芯片法案的对策
中国与全球应对碳中和的根本支点,就是必须站在终端消费的碳中和视角,来引导人类社会建立与碳中和相适应的生活范式,即所有耗碳最终都需要落地到消费端。
因此,中国按照碳中和战略落地要求,可以先期部署推进三项工作:
1.中国向世界公布“碳中和落地实施路线图”,以终端消费碳分摊及碳分档高惩罚税作为其中重要内容。
2.在中国加快实施终端消费碳分摊管控及政策体系工作。
3.重点从中国个人奢侈品消费入手,控制其消耗总量,为世界碳中和做贡献。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将高端芯片所关联电子产品(高档手机等移动消费产品),纳入碳中和高档消费品管控目录,以产品使用年限、产品基本使用功能与纳米芯片先进程度之间的匹配程度等作为量化指标,进行碳排放分摊管控;严格控制高端电子产品(手机)的功能浪费,重点保护个人消费基本功能需求型电子产品供给;违规者征收碳中和分摊高附加税,彻底引导调节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
针对高档电子消费产品的碳中和组合拳,自然能有效控制国外先进芯片所关联高档电子产品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空间,规范人类个体科技消费走向理性基本需求模式,为实现全世界实现持续稳定的碳中和,奠定根本性基础和范式。
D.双碳战略时代全球社会与经济新形态
一、双碳战略时代全球社会典型趋势与特点
(一)双碳战略时代全球人类社会整体安全逻辑
双碳战略时代,全球人类社会安全逻辑,涵盖人类社会人为冲突安全、人类社会物质条件安全、人类社会共同普世安全三大体系。
人类社会人为冲突安全,包括核安全冲突、生化安全冲突与信息安全冲突三类典型。
人类社会物质条件安全,包括水资源安全、空气安全、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四类典型。
人类社会共同普世安全,包括老百姓普遍就业安全、老百姓养老保健安全、生态(碳)安全、宇宙太空安全四类典型。
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世界经济,将更紧密围绕全球人类社会安全逻辑进行分裂、变革与重组。
(二)世界整体科学计算层次模型
世界整体科学计算,包含七阶层次模型:
世界第一阶模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世界第二阶模型——可言传形式(数字的应用与出现)
世界第三阶模型——概念文本形式
世界第四阶模型——公式文本形式
世界第五阶模型——特征图像模型+特征语音模型+特征感知模型
世界第六阶模型——二维矢量图纸模型
世界第七阶模型——三维矢量拓扑模型+语义概念拓扑模型
世界整体科学计算层次模型从低价到高阶,就是从定性计算到定量计算,从计算不确定性到计算确定性、精准性的发展过程。
(三)人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层次模型
人类社会知识体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文艺复兴之前的人理解经验知识时代——以世界第一阶模型+世界第二阶模型+世界第三阶模型,为人类互动理解表征媒介,以个体经验与手工技能为主要手段所实现人类知识活动的体系;在这个时代下,工匠成为知识活动巅峰成就的典型代表。
文艺复兴至今所发展的人理解科学知识时代——以世界第二阶模型+世界第三阶模型+世界第四阶模型+世界第五阶模型+世界第六阶模型,为人类互动理解表征媒介,以人类群体协同互动为主导,人机辅助、人机交互、机器自动化为支撑所实现人类知识活动的体系;这个时代就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理解科学知识时代的标志就是:世界第四阶模型——公式文本形式的出现与用于知识描述。
即将开启的计算机理解科学知识时代——以世界第二阶模型+世界第三阶模型+世界第四阶模型+世界第五阶模型+世界第六阶模型+世界第七阶模型,同时为人类+计算机共同互动理解表征媒介,以机机交互的计算机协同互动为主导,机人互动下的计算机引导人类创造活动、机器驱动(使用)机器自动化为支撑所实现人类知识活动的体系;这个时代就是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文明时代。
人类以身体、肢体为载体的社会创造活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乎可以全部被现有机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AI技术等所代替;唯一就是在设计、创意、诊断、救治、分析、求证、判决、推理、总结、检查、调查、评估、审批、评审、监督、预测、预警等,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群体协同互动知识活动领域,仍然处在人类个体脑力劳动为主导的实现模式。
计算机理解科学知识时代,就是能够仿真人类理解、掌握、应用科学知识以及对应的实践体验、经验常识;抽象结构化出各个行业底层逻辑,并按照增量生长逻辑实现对应计算机功能固化;在此基础上,增量化形成计算机针对不变逻辑内容的拓扑表征与逻辑功能化互动;计算机针对变化实例化内容,通过增量化机人互动,引导人类发挥主动知识创造活动功能;在设计、创意、诊断、救治、分析、求证、判决、推理、总结、检查、调查、评估、审批、评审、监督、预测、预警等,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群体协同互动知识活动领域,提高至少两个数量级(100倍)效能潜能,彻底再造人类社会协同知识活动价值结构。
计算机理解科学知识时代,实质就是打造出“机机交互+机人交互的信息智能社会”,打造知识经济时代。
二、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世界经济新形态
(一)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世界经济三大新形态
当前百年大变之际,人工智能与碳中和相融合的时代,基于全球人类社会整体安全逻辑、世界整体科学计算层次模型、人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层次模型等的特点,世界经济将发展为三大基本经济形态:知识新经济、绿碳新经济与互助新经济;这也是打造中国内循环经济的三大主体经济形态。
虚拟世界互联网体系,即将实现深刻的变革:互联网与物联网成为基础网络体系,知识新经济、绿碳新经济与互助新经济三大体系分别发展出三大主题网络——知联网、碳联网与助联网;其中知联网本身又是碳联网与助联网的关键支撑网络。
中国互联网经济二十年所发展的电商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必然被互助经济所取代,成为面向普通老百姓参与世界互联网经济的最终归宿。
当今世界正在演绎的四条经济发展主线——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科技经济与消费经济,在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将全面分裂重组为知识新经济、绿碳新经济与互助新经济三大新经济形态。
(二)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知识新经济
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知识新经济,就是在即将创新发展到来的计算机理解科学知识时代,人类在政务治理、事务管理,以及设计、研究、试验、实验、法务、财务、教育、医疗等高密集人类群体协同知识活动领域、所形成的系列社会与产业经济活动,将实现全方面被智能技术所替代,人类只是在特定少量工作节点而出现;知识新经济,实质就是未来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形态,是未来社会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内容。
知识新经济的基本技术结构形态就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基本载体,以知联网为主体框架,基于各个行业与产业体系,构建相对独立又能与关联领域互动的增量化生长演绎的模型框架+平台框架的人类社会整体知识活动信息技术实现体系,全面连接、互动并驱动对象化的人、物与事,整体打造机机交互+机人交互的分布式生态增量社会运行体系。
在知识新经济中,知识创新主体是智能生态技术体系而不是人类,是在计算机理解科学知识基础上,以机机交互为主体、机人交互为支撑的实现体系;科技工作者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极少量科学家在机机交互+机人交互的科学研究范式下开展对应创新工作;少量科技工作者则以知识工人角色、知识门卫角色,参与到机机交互+机人交互技术产业生态的知识增量工作与知识守卫工作中;大量科技工作者,则成为科普工作者,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知识传道士,为人类适应自然、社会、群体与自我等的挑战,提供支撑。
(三)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绿碳新经济
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绿碳新经济,就是人类社会严格按照碳中和要求,来再造城市与乡村结构、再造农业与工业结构、再造能源与基础设施结构、再造制造业与建造业结构等,所形成的经济产业新形态;绿碳新经济实质就是未来社会第一二产业的基本新形态,引领新型农业与新型工业发展;是未来社会数字经济的主体内容。
绿碳新经济的主体形式,将以双碳战略中国城市体系再造、双碳战略中国新农村体系建设、双碳战略中国制造业体系再造、双碳战略中国绿色固碳工程体系再造的四大中国双碳战略社会化工程,以及中国整体能源供需平衡增量工程(具体概念解释见前述相关内容),为典型基础内容,推进中国社会第一二产业——农业与工业的数字化与绿碳化的转型升级。
绿碳新经济,将是中国社会创新绿色GDP与数字货币的生态载体,碳中和+绿色GDP+数字货币三位一体,将成为中国发展绿碳新经济的三大引擎。
绿碳新经济的发展,也将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落地,再塑全球工业链体系,推动中国集团公司走向世界的关键基础与重要支撑。
E.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互助新经济
一、互助新经济发展背景
(一)互助新经济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归宿
随着宽带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3D)、量子计算(超算)等先进技术的加快产业化迭代,人类社会实现农业、工业、知识业、服务业等AI+机器人全面普及化的时代洪流不可抵挡:一方面市场产品产能、适应性、迁移性加速增大,另一方面具有消费力的顾客数量与水平急剧减小;一方面需要学习掌握的技能知识量多、变化快,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内卷化将走向极致,下一代孩子几乎将无处可去,所有人均要为稀缺就业岗位而拼尽全力。
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将导致这种趋势,与全球碳中和落地导致社会从生产力到生活方式的挑战,将相互叠加,形成对全社会的全面、深刻的影响与挑战。
这同样也是我国推进中国社会脱贫、走向共同富裕在新时期所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归结起来就是——在这种经济社会下,普遍民众如何实现就业、打造绿色健康生活、支撑碳中和落地。
解决这个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打造人类社会互助经济体,由国家+社会慈善提供数字货币的独立兑换保障,社会化构建基于碳中和要求、并可全面提升个体与家庭幸福感的工作岗位内容,并形成社会增量化的终身培训体系;个体基于自身特长主动积极,向社会其他个体、家庭与组织提供具幸福感的工作服务,获得相应的数字货币;同时自己获得由其他个体主动提供增加自己与家庭幸福感的工作服务,并支付相应数字货币。
人类社会互助经济体,即碳中和+信息智能时代互助新经济,是人类科技高度发展的必然归宿,劳动享有权与绿碳享有权将成为极度发达科技社会的二大基本人权。
人类社会互助经济体是一个相生体系,参与互助经济活动的群
体规模越大,所能提供的互助内容就越丰富,所能提供互助供给量就越大,自然也就带来更大规模的互助需求量;而且这些不断增加的互助服务,都是满足碳中和战略下,增加自我或家庭、组织幸福感与健康等的价值性需求。
碳中和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低量高价值物质消费体系+丰富高效适量精神消费体系的人类社会,构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社会;碳中和的实质,就是推动,生产、需求之间,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从资源市场经济走向互助市场经济。
(二)互助新经济是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基本道路
共产主义倡导的是按需分配的社会,但是基于人性本质,没有市场竞争的社会分配,最终导致的只能是零和游戏的社会结局。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如果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基本只会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但是过度市场化竞争社会,必然会导致产品与服务的浪费、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形成新的社会不平等。因此,如何打造共产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发展道路,成为人类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性挑战。
互助新经济,在高度发达的知识新经济、绿碳新经济支撑下,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良性、健康,且适合碳中和战略要求的新人类经济。在这种制度下将诞生出全新的个体劳动新形态、个体就业新形态、社会经济新形态与社会结构新形态,形成推动人类向终极社会制度——互助主义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互助新经济基本框架
(一)互助新经济基本逻辑结构
国家央行或相关金融机构发行数字货币,再接受社会慈善机构一定规模人民币或资产的捐助,形成整体国家数字货币资金池,并给每个公民基于身份证建立公民数字货币账户、相关组织基于营业执照建立法人数字货币账户;基于绿碳享有权,按年给每位公民分配相应额度的数字货币,军人、烈士家属、见义勇为人士、国家特殊贡献者等特殊人士,分配更高比例的数字货币。
按照碳中和战略要求,以实质性提升社会公民个体及家庭、组织幸福感为目标,针对每个公民如何基于自己爱好与特长出发,打造社会化、终身化、全员覆盖的职业再教育、培训机制。
每个公民基于自己爱好与特长出发的职业能力,形成可以向特定他人提供增加其个人或家庭、组织幸福感体验的专业化,甚至职业化工作内容。
每个公民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向社会任何第三方个体或家庭、组织所提供的幸福感体验专业化服务,从国家数字货币资金池中,获得相应数字货币报酬的转移支付,并存在对应公民数字货币账户。
每个公民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向社会任何第三方购买自己或家庭、组织所需的幸福感体验专业化服务,从对应公民数字货币账户,向国家数字货币资金池转移支付相应数字货币。
每个公民所参与的互助服务,将成为社会公民的最大信用资讯来源,所有的互助服务充分体现出:互助提供者的自我兴趣化、接受互助服务者的幸福感需求。
(二)互助新经济下的消费体系
任何公民或法人购买互助服务,必须从其法定数字化货币账户完成支付才能视为有效;互助经济活动必须在国家统一认定的相关助联网公益类平台中,完成相应服务的需求、供给、交易等内容的操作。
可以用人民币代替数字货币,但是人民币必须打折、征税后才能转换为数字货币,存入到对应的公民数字货币账户与法人数字货币账户。
特定公民或法人的数字货币,可以从公民数字货币账户与法人数字货币账户转出到相应人民币账户,但是数字货币转出同样必须打折、征税。
持有数字货币购买刚需商品(基本吃住行+首套住房+绿碳产品类+保健消费等)时,数字货币可以等值使用,甚至得到优惠使用。
持有数字货币购买非刚需商品时,数字货币则需要按照碳排放等级,进行不同程度贬值之后再使用支付,并进行对应征税。
(三)互助新经济下的国家财税体系
在互助新经济中,国家财税体系将形成四个层面的收入结构:
1.任何一次互助服务经济活动中,国家征收一定比例“互助服务税”。
2.任何人民币账户转入数字货币账户,国家征收一定比例“转入数字货币税”。
3.任何数字货币账户转入人民币账户,国家征收一定比例“转出数字货币税”。
4.任何数字货币支付非互助服务消费,国家征收一定比例“数字货币非互助服务税”。
各地方政府在互助新经济体系下所能征收的相关财税量,与本地常住人口基数和互助服务活跃程度紧密相关;不再受所谓GDP、出口、工业水平经济因素的影响;全国性零和游戏运动式招商经济,自然也将从地方经济发展历史舞台中退出。
(四)互助新经济下的就业组织体系
基于互助新经济活动,打造新一代助联网,用以支撑整个互助新经济的运行,包括互助服务职业培训、互助服务需求要约、互助服务抢单,以及数字货币与人民币之间转换、基于数字货币的非互助服务消费等业务内容。
整个互助服务组织分为三类:社区互助服务机构、专业劳务互助服务公司,以及劳务互助服务平台;所有的互助服务者都需要向这三类机构进行注册与身份认证、互助服务能力认证。
成立三类互助服务能力培训机构:国家经费支持的互助服务能力培训机构(主要面向特定人群比如军人等),社会慈善公益支持的互助服务能力培训机构,以及社会收费的互助服务能力培训机构。
在每次互助服务过程中,基于安全性、隐私等要求,在国家相关权力部门或第三方透明社会组织的监督下,形成可靠的互助服务。
(五)互助新经济中的典型互助服务
典型区域性互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学区互助服务、医院区互助服务、养老院区互助服务、传统农业体验区互助服务、传统工业体验区互助服务等。
典型一般性质互助服务:物业互助服务、上学接送互助服务、身体保健互助服务、家庭卫生保健互助服务、家庭烹饪互助服务、美容美体互助服务、物流配送类互助服务、学儿教育互助服务、养老护理互助服务、病人护理互助服务、日需品购买互助服务、身体运动教练互助服务、心理疏导互助服务等。
典型专业性质互助服务:书法学习互助服务、语言学习互助服务、驾驶学习互助服务、计算机学习互助服务、阅读能力提升互助服务、写作能力提升互助服务,以及各自传统文化传承互助服务等。
互助服务内容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评价的核心标准由二点:一是能否满足碳中和要求,二是否真正为互助服务接收者提供个人或家庭、组织的真实幸福体验感。
(六)互助新经济是实体经济
互助新经济是典型低能耗的实体经济形态,互助新经济繁荣增量发展,不会导致能源、原材料、食品等消耗财富的伴随增长,因而不会对中国既有战略资源供需平衡,形成相应的压力与破坏。
所有对中国现有战略资源供需平衡可形成影响的经济发展方向,都不应该是中国应该重点推动的产业方向
只要解决好社会基本层面的衣食住行健康养老等的基本刚需,无论怎么发展互助新经济,也不会对社会通货膨胀产生实质影响;理论上说,可以长期不受限推进互助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互助新经济,应该是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推进社会共同富裕的根本性经济形态。
互助经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过程;人工智能技术与碳中和二大千年战略机遇,为中国加快部署互助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
三、互助新经济与当红经济对比
(一)互助新经济与网红经济类对比
互助新经济与当前主流的网红经济、短视频经济、直播经济等有着本质的差异。
网红经济、短视频经济、直播经济等,实质都是流量经济,靠吸引眼球形成特定同质规模群体,带来群体效应消费能力;网红实质是一种更平民化的互联网明星广告信用效应经济。
流量经济,实质是人类自身生命体每日24小时、人生百年的天花板消费时间的限制下,在无序、无信、无限的渠道及内容时代,被极限化挖掘与极限低价、最快适配的一种经济社会消费形态。
网红经济、短视频经济、直播经济实质是头鸟经济,只有位于头部的优势者才能存在的经济;整个中国容纳不了多少个网红,人人都网红、人人都直播,网红经济、短视频经济、直播经济也就不复存在;流量经济不会未来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体。
网红经济、短视频经济、直播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间过程,在互动经济没有实质性发展起来之前,流量经济与智能技术、产业互联网等必将进一步融合,纵深推进各个产业从ToB走向ToC流量经济发展之路。
随着碳中和时代发展,当碳中和从整体、全局、全过程,从需求端实现公正、公平发展起来之后,流量经济将会逐渐回归到有序、有信、受限、有效、自选的互助经济社会。
互助新经济是野草型经济体,是能够遍地生长开花,且互相促进生长的经济体。只有互助新经济才是中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王道,才是中国普遍民众实现就业、形成各自幸福感生活的发展王道。
(二)互助新经济与共享经济对比
互助新经济与共享经济会同样也存在本质差异。
共享经济所提供的大量资源,都是被提供方的非优质资源,很难被其他需求者形成价值化的匹配应用、同质化严重。
同时,共享经济是资源驱动的,拥有资源多的会获得更多共享资源价值收益;而缺乏资源者,既无法提供自我共享资源,更无法享受社会存在的共享资源,形成恶性循环下新的社会不公平。
互助新经济显然与此相反,是以发挥各个体自身体力劳动+兴趣驱动为立足点,没有互助服务供给能力门槛的限制,互助服务序偶针对对象,是特定个体的刚需目标;这是一个相生促进协同生态化发展的体系,可以经过不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下越来越完善的社会公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