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天衍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北京岩土50人论坛”,首席科学家陈树铭博士、总裁杨宇文先生分别作开题报告和专题报告。北京岩土工程协会秘书长周与诚、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院长金淮、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裁闫德刚等近百名行业专家与会。
本次论坛会议上,天衍智的BIM技术以及在公路领域目前推进的实施案例,引发了现场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
天衍智首席科学家陈树铭博士作开场报告
天衍智首席科学家陈博士在报告中指出——
- 当前BIM技术发展背景的实质剖析:我国目前实质是以建筑CAD类BIM技术为主,以工厂建模类BIM技术为辅。
而实质上,工程建设行业领域包括三大体系:
一是以建筑结构为主体的民用建筑体系(实质源于以CAD平台为主体,以支撑建筑三维协同设计为目标,所发展起来的面向建筑行业的建筑信息模型);
建筑CAD类BIM
二是以工厂管道布局体系为主体的工厂设施体系(实质源于管道建模与碰撞检测);
工厂建模类BIM
三是以地表及地质体土方挖填平衡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公路、铁路、地铁、隧道等)。
基础设施体系
显然,建筑CAD类BIM技术,无法适应以地表及地质体土方挖填平衡为主体的公路、地铁、铁路等基础设施体系的建筑信息模型的需求。
- 当前BIM技术的价值剖析:建筑CAD类BIM技术实质仍然处于三维辅助设计水平,是现有工程建设体系一种新的信息化技术支撑手段,模型仅仅停留在可视化的“观赏”阶段,并没有改变或优化现有的工程建设生产技术流程体系。
建筑CAD类BIM技术目前主要存在的价值工作(传统工程建设信息化的除外)包括:(1)基于二维图纸,相对快速地构建三维模型;(2)支持局部环节的三维设计;(3)解决三维碰撞检测问题;(4)支持基于三维模型的快速概预算;(5)支持基于三维模型的项目管理;(6)支持施工管理过程的初步仿真模拟、可视化表达与形象进度表达等。
建筑CAD类BIM技术的四个技术层次:(1)BIM三维化;(2)BIM三维矢量化;(3)BIM三维对象化;(4)BIM三维属性化。
建筑CAD类BIM技术的三个应用层次:(1)BIM三维翻模;(2)BIM三维设计;(3)BIM三维智能设计。
概括起来说,当前BIM技术仍然只是现有工程技术体系中的增项新技术类型;其价值创造水平仍然处于低位。
- 当前BIM技术的特点:(1)当前国内主流应用的BIM技术仍然是以国外BIM技术为主体,完全自主的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推广仍然步履维艰;(2)BIM技术在各阶段的模型仍然是碎片化的、不协调的,在工程全流程中尚无法构建一体化的应用体系;(3)BIM技术的实施仍然是人工人机交互为主要形式,人工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都比较低;(4)BIM技术的模型管理仍然是采取传统信息化数据库管理手段,至多是基于统一的服务器建立起各种应用信息化数据库(但是各数据库之间仍然是独立、碎片化、不关联的),与工程大数据技术管理体系的要求差距甚远。
天衍智总裁杨宇文先生作专题报告
杨宇文总裁介绍了天衍智在勘察BIM领域的四大关键核心技术:
(1)以第四系土为主体的土类三维矢量化智能化建模技术;
(2)以沉积岩为主体的岩石类三维矢量化智能化建模技术;
十六平方公里岩体三维建模成果——各岩层展示
(3)基于激光点云数据或地形图的三维矢量地表智能化建模技术;
(4)全矢量三维数字地球平台技术(VGOI3D)。
杨宇文总裁介绍了天衍智勘察BIM四大平台技术体系以及在综合国家级高速公路综合BIM样板项目的实施简介:
天衍智勘察BIM四大平台技术
四大平台实现所有数据在云端的一体化归档
杨宇文总裁指出,基于天衍智勘察BIM四大平台技术,实现:(1)所有原始数据、成果数据都上传至云端,所有应用端软件只能从云端下载相关数据,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2)项目整个生产过程中——从现场勘察、试验到专家分析、成果报告的生成,实现自动化在云端的归档管理,无需进行额外的归档工作;(3)一旦后续所有项目都采用该套技术体系,那么就会构建该企业的工程建设大数据模型,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行业智慧化应用提供支撑,并延伸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形成核心竞争力。
与会专家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金院长、北京岩土工程协会秘书长周与诚等与会等专家对天衍智的BIM理念和技术给予高度认可,并就天衍智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合作展开了激烈讨论。
北京岩土50人论坛,是由北京岩土工程协会秘书长周与诚、北京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院长金淮、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总工孔恒、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孙保卫、建研地基基础工程公司总工杨斌、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四中心书记曹伍富、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马永琪、中铁六局集团副总工杨会军、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王贵和等多名业内资深专家共同发起成立的为非营利性学术性组织,旨在交流岩土程技术、经验;探讨岩土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及技术发展方向;促进岩土工程技术进步。